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爆發50年來最嚴重的武裝衝突,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瑪斯(Hamas)10月7日從加薩地區發射數千次火箭,並派遣武裝分子綁架數十名以色列人,包括平民,被媒體稱為以色列的911事件,以色列首相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宣布進入戰爭狀態,雙方傷亡人數己達上千人,再創歷年新高。
以巴衝突一直是進行式,但衝突規模之大與巴勒斯坦利用贖罪日戰爭50週年發動攻擊,仍是震驚世界,在此以新聞要素的5W1H,協助關心以巴衝突的讀者,能夠深入又客觀地了解以巴衝突的前世今生。
Where:巴勒斯坦
有人說以巴衝突是「世界上最難解決,但最容易解釋的衝突」:不同種族、宗教、文化的二個族群,對同一塊土地主張所有權與主權,為此打來打去。
地理上稱的巴勒斯坦,這塊土地是西元前4000年時,上帝應許給猶太人先祖亞伯拉罕的土地,猶太人稱為迦南地,西元前1200時仍是猶太人的故鄉。
猶太人多次亡國,19世紀末在「猶太復國主義」號召下,一波波猶太人遷居回巴勒斯坦,但此時該地區歸鄂圖曼土耳其管轄(16-20世紀)。而且伊斯蘭阿拉伯人已在此地住了1800年。
「猶太復國主義」又稱錫安主義Zionism ,號召全世界猶大人回歸故土,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要求回到古代故鄉巴勒斯坦,重建猶太國的政治主張與運動。
Who:以色列 VS. 哈瑪斯
以色列是誰?
以色列是中東唯一的民主國家,膽敢以區區900萬人口對抗4億阿拉伯人與中東世界的穆斯林,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得罪,唯獨以色列人不要得罪,歷史昭昭,殷鑑不遠,看完我以下舉的例子,您就會對以色列肅然起敬,冒出冷汗。
第一、以色列曾多次亡國,但統治過以色列的這些國家:亞述帝國、巴比倫、波斯、羅馬等無一存在,但猶太人還在,並且建了國家─稱以色列。
第二、1947聯合國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當時,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有120多萬,占總人口的2/3強。但分治決議中的阿拉伯人領土只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3%;猶太人雖僅有60萬,不到總人口的1/3,然而其領土卻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
不滿分治決議,以色列宣布建國的隔一天,阿拉伯世界六國聯合進攻,1948第一次以阿戰爭、1956年第二次以阿戰爭,以及接下來的1967年六日戰爭、1973年十月贖罪日戰爭,以色列不但一一KO(打敗)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等國家,而且透過戰爭取得更多巴勒斯坦的土地,讓阿拉伯難民愈來愈多,1977年以色列開始在加薩走廊(Gaza)與西岸(West Bank)建立屯墾區。
第三、1972年的慕尼黑慘案,策劃者是巴勒斯坦武裝組織「黑色九月」在屆夏季奧運會,襲擊暗殺參加奧運會的11位以色列代表團運動員。事後,以色列以9年時間策畫跨國暗殺行動,將黑色九月的主事者一個一個暗殺回去。
哈瑪斯是誰?
在以色列建國前,巴勒斯坦人世世代代就已經在這塊土地上居住,已經是這塊土地的「原住民」,面對以色列的「佔領」,1959年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建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旗下最大的政黨就是法塔赫(Fatah),藉此對抗以色列。
但隨著PLO內部對以色列立場轉變,主張消滅以色列的激進派「哈瑪斯」(Hamas),便與法塔赫分道揚鑣,2007年法塔赫主席下令解散哈瑪斯政府,雙方爆發激烈衝突,哈瑪斯取得加薩走廊控制權,因而造就今日巴勒斯坦內部出現兩個政權的局面。
When:贖罪日戰爭50週年
哈瑪斯這次突擊恰逢贖罪日戰爭(Yom Kippur War)50週年。
贖罪日戰爭指的是埃及和敘利亞於1973年10月6日對以色列發動的突襲。這個戰爭讓以色列有著如勾賤臥薪嚐膽的意義,由於埃及、敘利亞利用猶太人贖罪日假期,連軍隊都放假之際突襲,引發2千位以色列士兵死亡,6千多位受傷,至此以色列居安思危,據說以色列總理納坦胡的哥哥也在此戰役中身亡。
以色列也在此戰後,與埃及展開和談,並且歸還1967年六日戰爭取得的西奈半島(Sinai Peninsula),成功地減少了一個在中東世界的敵人。
因此,哈瑪斯選在贖罪日戰爭50週年發動攻擊,在以色列歷史傷口灑鹽,難怪一定會以眼還眼的以色列多次強調,一定會讓哈瑪斯付出慘痛代價。
What:以牙還牙
其實,雙方從2005年以色列撤出擁有加薩走廊(Gaza Strip)開始,武裝衝突即沒有間斷,不管是誰開始,對方一定報復回去,火箭空襲、綁架殺人,2021年5月穆斯林齋戒月(Ramadan)期間,巴勒斯坦人在艾格撒清真寺院區(Al Aqsa)與以色列安全部隊爆發衝突,導致曾發生哈瑪斯與以色列以火箭激烈交火11天,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瑪斯(Hamas)無預警地從加薩地區發射大量火箭,以色列空襲回擊哈瑪斯 一定讓對方死傷更多。
Why:新仇+舊恨
哈瑪斯(Hamas)的武力攻擊其來有自,所謂新仇(近因)舊恨(遠因),冤冤相報。
先說舊恨
執政超過12年的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是強硬的鷹派,他極力擴大以色列在西岸的屯墾區,將數百萬計的巴勒斯坦人,變成次等公民,包括建立隔離牆、檢查哨、以不同法律審理同居住耶路撒冷的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人,以色列是綠地公園;巴勒斯坦沒有水沒有電,碎石瓦礫等等,簡直與前南非實施的種族隔離制度無異。巴勒斯坦難民令人同情,這幾年其實連歐盟都看不下去。
近因
哈瑪斯宣稱:此次攻擊為行動「Operation Al-Aqsa Flood」,是為譴責以色列褻瀆在耶路撒冷的穆斯林第三大聖地艾格撒清真寺(Al Aqsa),哈瑪斯訴諸伊斯蘭認同,無異是對昔日盟友阿拉伯世界,發出強而有力的抗議。
首先,阿拉伯世界本來就不團結。
阿拉伯世界以往對以色列態度分歧,伊斯蘭基本教義派,包括哈瑪斯軍火最重要支助者伊朗、黎巴嫩真主黨等,絕不能讓猶太人建國,絕不談和,絕對要把以色列從地圖中抹去;有阿拉伯人抱持著最終會戰勝以色列的信念;或是認為以色列是美帝的一部份。更有甚者,有些阿拉伯人不願護照上蓋有以色列的簽證,更是不願到巴勒斯坦去,反而孤立了巴勒斯坦。這十年來,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兩大勢力;在敘利亞內戰、葉門內戰纏鬥不休,無力管巴勒斯坦死活。
其次,美以特殊關係,一一擊破。
隨著美國居間斡旋,1978年大衛營協議讓以色列與埃及一笑泯恩仇;以色列逐漸與昔日敵人約旦、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建立外交關係,一一擊破,以色列明(2024)年初有可能和沙烏地阿拉伯達成建交架構協議,更讓哈瑪斯有被拋棄之感。
How:兩國方案,勿忘人道
1988年PLO正式承認「兩國方案」,1993年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更與以色列總理拉賓(Yitzhak Rabin,1922─1995年)簽署《奧斯陸協議》(Oslo I Accord),在美國與以色列的同意下組建巴勒斯坦政府,成為正式執政黨。
今(2023)年正好是《奧斯陸協議》簽訂30周年,兩國論可以是外交談判桌上的和平方案,以巴衝突卻又達到歷史的高點。這也正好說明:「最好解釋,卻最難解釋的以巴衝突」很難有結論,和平的曙光仍繫於以色列與哈瑪斯兩造。
對猶太人喊話
猶太人在歷史上曾歷經無數迫害屠殺,飄零離散,對一個苦難的民族而言,成功在巴勒斯坦立國,卻使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淪入其先前相同悲劇的情境,這對居於巴勒斯坦亦已逾 2000 年之久的阿拉伯人情何以堪。希伯來文Shalom,願你平安,是猶太人最常用的問候語,不僅是指平安、安全,還有興盛、和睦之意。這句話不應該也對他們的鄰舍說嗎?給予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相同的公民權,是普世價值。
對哈瑪斯訴求
暴力絕對不是說服世界接受巴勒斯坦的解方,我更想引巴勒斯坦建國運動的活躍分子Edward Said,在《文化與抵抗》一書中的反省:
哈瑪斯成立這20年,從未許百姓一個未來,
只是把伊斯蘭教當成解決一切的萬靈丹
要有電、有自來水,環境衛生與交通建設,不是抬出伊斯蘭就可以解決。
但伊斯蘭是阿拉伯穆斯林最後的文化碉堡,重要的抵抗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