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到處充斥著「免費」的產品與服務,從免費遊戲、軟體,到社群平臺,作為一個消費者,你是否曾疑惑:「東西都是免費的,那廠商賺什麼?」,但其實免費的最貴!在科技發達的現代,到底還有哪些厲害的的行銷思維或手法,讓消費者甘願掏出荷包?政大國貿系的邱志聖教授藉由簡單的商學概念,跟你一起揭開「免費」行銷模式的神秘面紗。
隨處可見的「免費」商業模式
刺眼的陽光從窗戶撒入床緣,一早起床的你正準備趕往公司,好不容易進到辦公室,最重要是先打開Gmail信箱確認多了哪些新任務,一邊Key著企劃案,同時把嘔心瀝血的成果存到Google雲端硬碟。終於撐到中午,趁著吃飯空檔用手機打開Google play刷手機遊戲進度,最後拖著疲憊身軀下班回家,吃著晚餐配youtube犒賞一天的辛勞。
這情境是許多上班族的日常,不過你可曾想過,這些軟體的共通點是都從「免費」起家,俗話說的好:「殺頭生意有人做,賠錢生意沒人做。」會出現這種商業模式一定有其背後奧秘。
其實消費者接觸新產品、品牌時,不免擔心這些服務是否真的可以達到「宣稱」的效果,深怕一個不小心,會遇上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悲劇。邱志聖笑著說;「為了降低消費者在購買初期的信任問題,『免費』便成了店家降低人們疑慮的絕招!」
「大部分廠商除了想吸引新客戶外,更重要的是怎麼讓他們不能走或不想走。」邱志聖指出,像Goolge有著完整的軟體生態系,包含:Gmail、雲端硬碟、YouTube、Meet等。其中,Gmail只是一個引子,目的在於把消費者拉進Google世界裡,然後逐漸養成使用各式相關軟體,長久下來當大家習慣了,也回不去了!
用「專屬資產」拆解現代行銷
要細部拆解「免費」商業模式,光是觀察日常生活中的「免費」商機是不夠的,你更需要瞭解的是「專屬資產(specific assets)」的概念。
「專屬資產是買賣雙方在交易過程中,所產生『有形』或『無形』的特有資產,這些資產只有在買賣雙方繼續往來,才具有價值。當任何一方主動結束互動,專屬資產便會減損,甚至消失。」邱志聖解釋,而你我都曾經上癮的線上遊戲,就是很好的例子:
據文策院2021年調查,全臺灣將近有72.8%的人玩電玩遊戲,其中,許多當紅的手機遊戲,都會先用「免費」的噱頭吸引眾多新玩家加入,所以抱持著不用錢、嘗鮮入坑的玩家大有人在。
邱志聖舉例說:「遊玩過程中,你將獲得某個稀有寶物(有形資產),在練功、打怪解任務時,又會得到各種榮譽頭銜、成就感(無形資產),這些就是專屬資產的建立。」玩家為了追求更好的道具、成就,不小心手滑,卡就刷了下去,從「微課(「課金(かきん)」一詞源自於日語「收費、徵收」的意思。)」往「大課長」的路不斷邁進,然後深陷一款遊戲而無法自拔。
正因為玩家在與遊戲商於交易過程中,產生諸多「專屬資產」,包含:遊戲特殊玩法、人物等級、破關進度、寶物道具、寵物坐騎與成就獎章等,甚至還有龐大的線上人際關係、幫會。
為了繼續保有遊戲裡的資產,你會不自覺繼續留在一款遊戲裡,帳號怎樣都刪不下手。從遊戲廠商的角度看,只要能透過專屬資產留住愈多玩家,就能持續遊戲熱度,增加更多營收。換作你我每天使用的Facebook、IG等社群帳號,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只要一離開某款社群軟體,上面所累積人氣、好友與紀錄等就隨之消失。
抓住消費者的奪心術
當你了解「免費」、「專屬資產」背後的商業思維後,一起來透視聰明公司是用哪些奪心術來擄獲消費者的心。像Microsoft Office是大多數人們都很熟悉的軟體商品,但你可曾想過Word、Excel、Powerpoint等文書軟體,是如何滲透到我們電腦裡?
邱志聖觀察到很多的軟體,初期會先讓顧客免費使用,或者提供功能較少但仍堪用的版本,藉此把握建立專屬資產的機會,等使用者們熟悉,然後出了社會,就會因為懷念之前用過、熟悉的軟體,再花大錢購買。
因此,Office系列產品一開始會以低廉價格與學校單位、電腦經銷商們合作,甚至出現買電腦送Office軟體的促銷。原因無他,正源自於「免費」思維,讓消費者以低廉、實惠的價格,願意跳脫舒適圈,熟悉一款全新的軟體。
當消費者逐步習慣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這些文書軟體後,為了有效率完成作業、公司報告,便會主動花錢上電腦課、買操作書籍,熟記操作快捷鍵、排版工具等,從中產生使用軟體的「專屬資產」。當你開始考慮是否改用其他文書軟體時,便會因為想到還要重新花錢、花時間來學習、適應,只好懶得「跳槽」,繼續用下去。
你想當個「後發先至」的創業家?
「專屬資產」對你我有什麼幫助?如果你今天是想要當一個創業家,或者是想深耕於行銷領域工作,這概念將能幫助你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為新的產品、服務找到一個絕佳的切入點。
假設有一個新的品牌,想要打進既有市場,但裡面又存在相當強悍的優勢品牌,這該怎麼辦?邱志聖分析說:「像現在任何一家公司想要做Word、Excel、Powerpoint軟體,都會跟微軟做得很像,例如:Google的Doc就跟Word做得很像,這樣消費者才能輕鬆地從微軟文書軟體,轉移到Google上面。這便是『拆解專屬資產』。」
在這個情境中,「拆解專屬資產」的思維是,既然消費者轉換一個系統軟體最怕的是要很多時間重新熟悉,那麼只要後進者公司的軟體介面、快捷鍵等,都跟市場上優勢品牌十分相似,就能有效降低使用者不便,達到「無痛轉換」的目的。
Google靠著免費、拆解專屬資產,讓旗下文書軟體於迅速打入臺灣各大校園、企業,加上其全面支援微軟檔案,以及線上編輯、雲端儲存與共同編輯的功能,成為時下熱門文書處理軟體之一。
身為後進者的Google,透過「拆解專屬資產」概念將Doc的介面做得很像Word,幫助使用者得以無痛轉移。(圖片來源/Unsplash)
替企業蓋護城河,應儘早打造專屬資產!
「如果一間企業可以提供有競爭力的商品,行銷宣傳效果跟公關危機也都處理得好,那就得儘快思考該如何建立與顧客之間的專屬資產?不然未來市場將充滿各式風險,且追兵容易迎頭趕上!」邱志聖語重心長地說。
近來幾乎所有龍頭級的企業,都念念不忘專屬資產的建立,就怕稍有不慎,將好不容易打下的寶座拱手讓人,例如:PChome早年有機會在臺灣站穩網購龍頭,但因為沒有儘早建立專屬資產,近來被其他夾帶人性化介面操作、巨量資源的後進者不斷衝擊,導致業績不斷面臨挑戰。
「專屬資產」其實非常顧客導向,人們不需要想得很負面,好像覺得企業好像會透過這些奪心術,來綁架消費者,因為它能讓中間的買賣交換更有效率。
最後,從「消費者教育」角度出發,邱志聖笑著說:「希望未來每個人,都能因為知道這個概念後,才選擇要不要投入一段專屬關係中,例如:在社群打卡與po文、玩遊戲,或使用各種軟體等,而且能夠事先拿捏好投入程度,這樣未來就能更舒適、開心的繼續經營這段專屬關係,達到雙贏局面。」
本文授權轉載自人文·島嶼平台,原文連結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