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老九朝貢之旅北狩面聖,五度哽咽,終獲習帝「高度評價」。但台灣的回應卻略顯寂寥,不但媒體新聞只見三分鐘,網路上也幾乎無人討論,只有咱這種要靠損損他賺稿費的酸文人還寫寫他,統神的聲量遠超他十倍,對阿苗一席話的按讚數,也遠比他自稱對兩岸和平的貢獻多得多。
此行沒讓馬英九重返巔峰,反而跌落谷底
照理說,這麼大的人物去對岸鬧出這麼大的動靜,返台總該有個記者會講講心得,但顯然主角不欲聲張,龍套們也缺乏熱情,機場堵訪僅隨口兩句,接機者稀落,連抗議者也沒了興趣,網上幫他講話的,也只有原本馬辦的一兩個網紅。
但落井下石的可不只綠營媒體,連偏藍政論也破口大罵。整個事件的發展,顯然完全超出馬辦原本預期,也許台灣的確有60%的人不那麼支持綠營路線,但似乎90%更討厭馬老九的表演。事後諸葛來看,這段精心設計的旅程,不但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讓馬老九重新站上高點,反而貫破底線,再探新低。
馬老九就快成了臭老九,此後大概也只能搞搞「九哥青年旅遊團」,訪訪中華文化與國父革命景點,成為對岸統戰部「一代一線(青年世代+基層路線)」的外圍線民。
和平不可能僅是一、二人的委屈求全
讓藍營人士也無法認同的,就是那一連串的「哽咽」。尋求兩岸和平,不等於需要卑躬屈膝,跪求聖恩。經歷過威權時代的藍營人士,可能比任何人都清楚,那些靠著在老大面前哽咽或跪求,換來一官半職,或些許好處的人們,都是些什麼貨色?當他們上位後,對過往同僚或底下人又是何種嘴臉?也許在「恩庇-侍從」體制下,為保住一官半職,他們不得不暫時忍讓,公開場合貌似恭謹,但私下閒談中,對這些人的鄙夷之情完全無法藏匿。
你馬英九天生淚腺發達也就算了,但你當市長時九二一沒哽咽,納莉水災沒哽咽,當總統時候豐斷橋沒哽咽,八八水災沒哽咽,倒還不耐煩的反嗆災民:「我這不是來了嗎?」這次記者問他花蓮震災,不只沒哽咽,還草草兩句帶過。後來居然上個長城就哭了?難道是給五月天神曲唱對了?年紀大了,就變成「高的笑點,低的哭點」?
但也不太對啊?怎麼同一時間,大家哽咽的他不哽咽,大多數人無感的他卻頻頻哽咽,政治人物的情感,不放在自家人民苦難身上,卻總放在歷史遺跡之上,如此要怎麼贏得自家人的認同呢?
所有人心底都清楚,真正的「大局」,例如戰爭與和平這種,是由總體形勢和實力決定的,不可能僅是一、二人的委屈求全。1814年維也納會議,奧匈帝國首相梅特涅的縱橫捭闔,戰敗國法國外長的奮力爭取最佳待遇,那也是形勢使然,不全是他們個人有多大神通,去一個個跪來的和平。馬英九的玩法,連藍營自己人都看不下去,所以沒人去機場接機,也是剛好而已。
馬英九回台後,國民黨將派連勝文接著去
其次,說馬英九想成為連戰的接班人,搶佔兩岸事務「話事人」的地位,恐怕是高估了馬英九。
看看這兩次訪陸行程,幾乎完全沒有台商的參訪行程,全是參觀被美國制裁的大陸大型企業。請問,平時沒有緊密連繫,到訪時又沒有親身關係,他要怎麼話事?國民黨平常去跑台商的是副主席夏立言,此刻又宣佈將派連勝文率團訪陸,擺明了不會將兩岸話事的主導權交給馬辦。
就算馬英九欣沐聖恩,御賜紅頂戴加三眼花翎,也頂多是個榮譽職,毫無實權與功能可言。老共不是笨蛋,他們現實得很,沒有溫情主義,他們頂多見見老馬講講廢話,怎麼會將兩岸話事的權力與利益,交在一個已經過氣,即使面聖,也沒有人接機的老人身上?老馬以前愛罵老宋是「攪屎棍」,現在可好,自己連個棍子都算不上。
最可悲的,是面對如此冷清寂寥的社會反應,馬辦還要唾面自乾,強調自己對兩岸和平做出何等重要的貢獻?這已經不是什麼抹紅或是非問題,而是心理認知已經出現了錯亂。許多愛跑兩岸的人,不論吃飯或在群組裡,總愛成天嗆我認識誰誰誰?我有誰的手機?你們沒有吧?!講起兩岸事務,總愛攬功自誇,那根翹起來的大姆指,一般人是拿來比讚的,他們卻老愛向後轉90度,將指頭比著自己,「我告訴你,就是這個人,這個人才能辦到…。」那是一種病態的自戀,一種完全無視於客觀世界形勢與力量對比,全心全意活在自己偉大幻想中的病態心理。
他們總覺得在這個兵凶戰危的大時代裡,我這麼偉大而關鍵的人物,應該做出點貢獻,也只有我能做出貢獻,憑我的三寸不爛之舌,自帶槓桿與支點,足以撬動整個世界格局。除了我出馬,你們還能找到更好的人選嗎?
真正好的東西不用自己說
這些人一直沒有認知到,一個真正的好東西,丟出來就可以贏得一大片比讚的大姆指,不需要一直將大姆指比著自己喊讚。如果沒有人覺得讚,那就只能低頭默默繼續努力,尋找新的方法與路徑,直到讓人看見比讚。但若反過來,人們都不看好按讚,自己卻拼命吹噓,甚至憤怒的指責那些不比讚的人們是瞎了眼睛,那他可能已經走在去精神病院的路上。終究,精神病院裡有很多人,覺得自己才沒瘋,是外頭的人全瘋了。
也許馬英九最好的歸宿,就是把習近平的照片供在辦公室裡,每天一大早跟照片說說話,每天享受皇恩浩蕩的榮耀,然後頓覺神清氣爽,步態輕盈。人生哪!老了就是老了,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回首來時蕭瑟路,也無風雨也無晴」,如此恬淡風清,總比自取其辱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