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地球日努力小農的獻禮

努力小農

地球日已經成為一年一度的環境慶典,卻也成了漂綠的狂歡節,紐約時報在地球日前,報導《消失的一兆美元》,文中報導:「專家估計,每年至少需要1兆美元來幫助開發中國家適應更熱的溫度和海平面上升,建設清潔能源專案並應對氣候災難。……但大部分挑戰都回到了金錢上。 到目前為止,控制世界銀行的國家——包括美國、德國、中國和日本——還沒有為發展中國家的氣候問題撥款鉅額新資金,私營部門也沒有介入填補這一空白。」

紐約時報的報導《消失的一兆美元》,當中提到發展中國家的氣候問題解決資金不足。(圖片/截圖自紐約時報)

氣候、環境問題,是道德置高點的議題,對於公私部門的負責人而言,都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事,每年一度聯合國氣候變遷公約大會,從1992年以來開了27次,每年都說問題越來越嚴峻,但是看到的都是口惠而實不至的華麗詞藻堆砌的媒體宣傳,要求國際政客、各國領導人實際做些減少碳排放的事,簡直是緣木求魚。

多年以來,我已厭倦宣傳、攻擊而無實質貢獻的「動作」,30多年來揭發錯誤的環境政策和假訊息,也讓我感到一事無成,所以3年多以前,決定回到土地,從農業來著手,實質做一些事,所以我選擇了農地土壤固碳,作為我把擅長的環境、品質、標準化、供應鏈管理的實際經驗應用到農業,特別是越來越凋零的小農,幫助他們進行國際減碳認證,提高他們的自尊、自信,和產量、產值。

經過一年的多「台灣小農種碳專案」的立案,到第一年的績效審查,發現在156公頃進行土壤有機碳檢測的農地,每公頃一年可以增加80多噸的二氧化碳轉化為土壤有機碳,「暫時」把二氧化碳封存在土壤中。這是一個10-20年的專案,如果要「長期」土壤固碳,還需要小農持之以恆的實施下去,形成牢不可破的文化信念。

媒體採訪種碳小農,問他們究竟做了什麼,才會有如此豐碩的成果,小農們大多說不上來是為什麼。的確,要講到「種碳(carbon farming)的原理,必須跨多個領域、學科,以及科際整合,對一般人而言,太抽象,太困難了。

對一般人而言,種碳是一個陌生遙遠的概念,簡單來講,就是保護土壤,讓植物的光合作用順利進行,植物與土壤微生物、蚯蚓共生,每年就能封存百噸的大氣中二氧化碳當量,進而產生巨大、可量化的永續效益。(圖片來源/方儉提供)

但是知難行易,只要改變一些過去70年所建立的工業化農耕思維,只要做幾件事,減少翻耕和土壤的擾動,增加土壤覆蓋(敷蓋),使用生物資材(如微生物光合菌、分解菌等),合理使用肥料(化肥、有機肥),減少使用農藥(殺蟲劑、除草劑),不要減少產量,逐步調整農耕生產方式。

這些農業減碳做法因每個小農而異,但是從過去的作業方式轉過來,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實驗、統計,前幾年都會有很好的固碳效果,長期可以達至增加5~20%增碳效果,如果按台灣普遍的砂壤土(密度1.5)計算,每公頃只要增加0.1%的有機碳含量,就可以增加27.5噸的二氧化碳當量的固碳作用,如果完成「國際千分之四倡議」,每公頃則會增加110噸的二氧化碳當量的封存,長期下去,就十分可觀。

種碳是可以同時解決糧食安全和氣候安全的「好人好事」,而且可以增進農民、農村收入,按照黃金標準認證規範,專案開發者必須按照17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進行量化評估、監測,以及第三方認證,將永續的績效量化,換成美元,才能與國際比對、比較。

由於「台灣小農種碳專案」第一年的固碳結果超過預期每公頃1噸甚多,所以要重新進行估算,以第一年的每公頃80餘噸,未來每年增限可能有限,所以用保守的30噸作為估算的基礎,專案開發者還需要擴大其服務內容,才能幫助小農們監督、紀錄、評估、修正他們的農務,並指派受訓合格的專人前往為小農採樣、送樣,以確保採樣與檢測的一致性。

黃金標準的永續發展目標價值量化方法,改進的烹煮爐減碳1公噸,可以創造$267美元的價值。(圖片來源/黃金標準網頁)

依照黃金標準《Valuating the benefits of imporved cooking solutions》的評估方式,我們將「小農種碳」的6項SDGs進行量化評估:

未來如果逐年增1千公頃的農地,地2030年增加到7千公頃不再增加,預估每公頃農地有2位農民,即14000位農民,假設每公頃每年增加30噸的二氧化碳當量固碳作用,每噸的碳交易價格為50美元,以此來估算,小農種碳專案10年累計的量化效益如下:

小農種碳則減碳每噸績效可以到達$647.82美元,其中SDG 13氣候行動,每公噸碳交易$50美元;SDG 2 消除飢餓,每年增加產值$86.39;SDG 3健康福祉,社會成本收益$65(依美國環保署2015年估算),SDG4 優質教育,每年增加$7.83美元的效益;SDG 8尊嚴的工作及經濟成長,增加$6.62美元,SDG 12 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產值$431.97美元。合計減碳每噸創造的價值為$647.82美元。如果換算成每公頃土地,每年則可增加$17,991美元。

我們在2023年地球日依當時的「投資我們的星球(Investing Our Planet)」主題,宣布啟動小農種碳專案認證的「企業ESG投資」,將小農種碳納入企業的「ESG資產組合(ESG Portfolio)」。我們一再強調,企業永續不是靠「認養」、「捐款」達成的,企業必須務實負責面對他們所花的每一塊錢,是否對投資人、股東、社會大眾是有利的。

「台灣小農種碳專案」透過「公開透明、公眾參與(tranparence, inclusiveness)」的國際減碳與SDG量化認證,提供企業或團體有效且信而可徵的ESG永續投資的機會。未來為了讓更多企業有機會參與,我們按種碳土地作為標的,以10年為期,每公頃每年30萬元台幣(約1萬元美金),讓企業選擇投資各個真實、努力減碳的小農,專案開發者則將絕大多數的投資金額交付有效種碳的小農,提高他們的收入。

ESG投資的目的,是擴大小農創造碳資產、碳權(包括了可交易的碳信用,土地生態SDG價值,農產品,以及其他食農環境教育、生態旅遊的相關服務。企業則可以獲得部分小農產品,以分享碳權,成為企業的碳資產,小農和企業共同向淨零邁進。

身為專案開發者,我們認為專案不是私人的,而是公眾的公器,我們善盡「管家責任(stewardship)」,建構公開透明的碳資產、碳信用的平台,讓所有人都能夠參與。

簡言之,如果我們吃一碗國產種碳的米飯,就能幫助種米的小農在土壤中固碳20公斤(按照每年產米量和減碳額度計算),我們是不是更樂意支持我們的種碳小農的減碳米?

更重要的是,我們的系統將溯源每個小農生產的糧食,在每個交易過程中,他們的貢獻、價值都能得以確保,也就是最終消費者在消費他們的減碳產品時,知道減了多少碳,以及小農獲得多少實質的收入。

2024地球日離1990地球日已經過了34年,這些年我經歷了許多事務,學習、了解人間世,希望這一年建構小農種碳平台,可以協助更多的小農、企業走向淨零的大道。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