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坦克》大缺工時代來臨 傳統產業的因應之道

產業政策

近年生成式AI、半導體等科技產業大舉回台投資,引發人才不足的議題,然而,人才不足不是近年才發生,由於出生人數近十年從2012年近23萬的高峰逐漸下降至2023年13.5萬,少了近10萬的出生人口,而相較於2000年以前每年可以達到30萬出生人口數來說,產業逐年感受到缺工壓力也就不足為奇。

疫情前,產業雖然也有缺工現象,但疫情幾年下來,這個狀況略微受到壓抑,而疫後,各業復甦,再加上這幾年台灣半導體等科技產業擴大設廠與招工,產業缺工潮來到前所未有的境地。

傳統產業自身的改變

面對缺工的難題,傳統產業過去嘗試以各種方式求才招募員工,除了調整薪資結構、提高薪資、也使出渾身解數,增加各種福利措施,像是提供育兒補助、育樂設施等來吸引員工,也有些企業為了確保人力,開辦高中職、入主科技大學或技職學校的經營。

近期也耳聞企業準備以往下扎根的方式,再往國民義務教育7-9年級的國中階段綁住人才,除了本國籍勞工之外,企業甚至也將觸角擴展至菲律賓,直接與菲律賓的大學合作來募得所需人才。

藉政府政策攬才

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傳統產業在新聘勞工招募方面,無論是透過運用教育部高中職或大專技職院校的產學合作專班、國際專班、建教合作班、產學攜手合作專班,甚至是產業碩士專班等,給予補助獎助學金、培訓經費等的方式,來吸引本國及外籍學生,擴增現有勞動力。

另外,在於留才作法上,企業也讓現有資深的外籍移工以移工留才久用方案轉任中階技術職或管理職,這些都是補充產業人力的缺口,讓有戰力的勞工繼續留台的重要措施。近期在政策鼓勵下,有些企業也運用政府本國籍中高齡就業補助方案,回聘已經退休的資深員工,盡可能的擴大可用的勞工數。

未來缺工趨勢

儘管傳統產業從提升薪資和福利措施著手,並運用各項政策措施攬才,但可以想見的未來,僅從我國出生率來推估,未來4年大學畢業可以進入就業職場的人口數,每年逐年將約略減少1萬的數量。

而高科技產業擴增產能,帶動大幅增加的勞動需求,即使有科技業的磁吸效力,可能也將面臨缺工問題外,進入到傳統產業的勞動力只會變得更少,可以預期的是產業缺工現象必然持續,而需要再度重新審視勞動政策,以更彈性的作法來因應。

需要政策加大力道協助

面對傳統產業缺工,政府還可以做的事,首先,仍然要持續推動傳統產業轉型,現在許多新設的廠房都朝向關燈工廠,也就是無人工廠的方向興建,除了精簡人力使用,也確保了員工的職場安全,而在既有的工廠運作上,因仍要維持生產線的運作,無法一步到位,故現有的做法是逐步在關鍵的部分,導入智慧化、自動化等設備,像是瑕疵檢測的工作已經可以藉由AIOT(人工智慧物聯網)的視覺辨識而大幅減少人力的使用。

另外,簡化或改善生產線,縮短各工作站之間的搬運人力,又或者是以導入搬運機器人等來減少搬運工,也是可行的方向。目前經濟部所提出的智慧化升級轉型補助等方案已經讓許多中小型廠商獲益,類似成功的個案應該多加推廣讓其他躊躇不前的廠商也能夠從案例中發想自身可以如何轉型,來減少人力的使用。

再來,企業內部轉型是解決缺工的長期方案,但短期而言,隨著各業蓬勃發展,在企業內部調整過程中,仍然需要足夠的勞動力。在僑外生居留政策方面,內政部在今(113)年啟動了最新措施,在臺就學的外國人與僑生畢業後,可申請延期居留1年,必要時,可申請延期居留1次,延期居留期間總共最長為2年,放寬過去半年的規定,讓僑外生有足夠的時間可以留台找到工作,也確保了台灣教育體系所培養的優秀人才可以留台所用。

再者是政府現行引進外籍移工制度,在運作上應思考建立更具彈性的機制。目前製造業3K(指危險、辛苦、骯髒的工作)5級制(分成五個引入移工的比例)的移工核配規定,共有105個行業適用,屬於這些行業的廠商可以按照投保勞工人數依據行業類別所設定的5級比例(介於10%~35%)去計算可聘用的外籍移工。

但隨著少子化與人口老化,在地本國勞動人口供給逐年減少下,若用占比方式,在本國勞工數持續走低,可申請的外籍移工數同步減少下,似乎就確定了廠商總勞工數只會萎縮的未來,特別是設在較為偏鄉的工廠,這個現象更為明顯,廠商發展必會受到限縮。

而現行外籍移工雇用比例另設有增額制度,設計上增額僅在於承接其他製造業的移轉移工和附加就業安定費的部分,亦設有增額上限,但在未來少子化和老齡化下,建議在機制上也應該納入考量每年勞動人口變動來新增訂定一個增額比例,舉例來說,可設定一個基準年,依據每個鄉鎮地區實際就業人數的年減比例,作為當地可附加的增額比例,以此更具彈性的做法來正視傳統產業就業人數減少、緩解傳統產業的缺工困境。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