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碩董事長、同時也是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童子賢今(12)日出席工商協進會會員大會,以「產業發展與世界局勢」為題進行專題演講並指出,台灣產業應該朝5大方向發展,包含站穩高科技、強化服務業國際競爭力、重啟創業潮流、重新布局製造業版圖,以及不要忽略農業其實是戰略產業。
此外,行政院長卓榮泰也於開場致詞報告國家發展方向, 除了呼籲企業替員工加薪外,對於能源議題也強調,核三已確定不可能在7月23號繼續延役;童子賢也在演講後被媒體問到對卓榮泰說法的想法,童回應,他沒有更多的評論,
編列9千億發展低碳技術,卓榮泰:2030年前核三不可能發電
行政院長卓榮泰與童子賢上午9點、一前一後進入會場,全程不發一語,僅微笑點頭。卓榮泰致詞表示,我國近年經濟發展良好,稅收也有良好表現,讓政府更有餘力發展重要經濟建設,若無這般經濟發展,台灣不可能在疫情或地緣政治當中還能夠屹立不搖,到了今年經濟成長率更預計可達3.94%,這些都仰賴人民與產業共同的努力。
並且也希望該過程中眾人的努力成果也能夠共享,卓榮泰呼籲,經濟發展固然是經濟繁榮指標,但能夠公平分配才是文明政府的象徵,希望企業界也能共同響應,行政院公告將調升軍公教薪資,替薪資調整共同努力,達到均衡台灣的目標。
卓榮泰也提及能源議題,為因應2050年淨零轉型,政府編列9千億發展低碳新科技,幫助產業進入世界市場,而外界關心的碳費,環境部也已在修擬碳費三子法;穩定供電部分,卓榮泰說,核三目前已不可能在23號後延役,就算核安法修正,也需要3~5年才可重新發電,「未來的核電解決不了今天大家擔憂的問題」,至少在2030年前不可能。
「未來新核能怎樣無法預測,但是對未來新核能都抱有各種可能」卓榮泰指出,政府要在2030年前補足9百萬左右千瓦的電力,在不影響農漁民的狀態積極發展風、光電,行政院保證在2030年都供應足夠電力;而近期頻繁跳電,卓榮泰則坦言,韌性電網的確做得不足,未來將會用最多10年時間、5千多億的預算加強電網韌性,讓各地跳電機率、次數降到最低。
澄清自己非「擁核」,童子賢:核是工具、不是信仰
針對卓榮泰提及的核三於2030年前都不可能會重新發電,童子賢也於演講後接受媒體聯訪表示,「基本上我沒有更多的評論」,自己的主張在2年前、未選舉時,就已逐漸提起,提起的原因只是覺得「可惜」,當年核二、核三運行得很好,成本低、安全性也不錯,台電管理良好值得鼓勵,自己只是婉惜可以良好運作、重新投資要千億元的設施就這樣停下來了,並且,當時的國際潮流傾向可以延役60~70年。
至於前中研院長李遠哲日前表態支持核能,並認為「童子賢講得很有道理」,媒體問及兩人之後在委員會中,能源立場是否會處同一陣線?
童子賢回應,與李遠哲已經超過3、4年未見,更別說討論到能源議題,也相信李遠哲是「出於自由意志、發自肺腑的想法,才會做這個發言」,童強調,自己是出於對產業觀察、用電需求、國家競爭力來提出核能想法,綠能的發展不能過度影響自然環境,需做縝密規劃不超過環境負荷。
童子賢也澄清,「核是一個工具,而不是信仰」,用「擁核」來描述他的立場不合適,就像同意垃圾焚化爐存在,不代表就「擁焚化爐」,只是希望設計、安排好,讓其能對社會做出貢獻。
最後,被問及李遠哲所提的「壓力說」,也就是認為總統賴清德不是不了解,只是身邊有許多壓力一事, 童子賢則笑答,「不好意思,我只研究發電跟排碳係數,我沒有研究壓力,謝謝」。
開場增強台灣自信:稅收穩定致投資增強、先進製程可保長時間優勢
進入「產業發展與世界局勢」專題演講,童子賢先是闡述台灣面積小小島國,GDP卻世界排名22以增加自信心為開場,並認為台灣稅收健全,2023年GDP達7519.3億美元、人均33200美元,追日趕韓等。
接著童子賢指出,根據統計,台灣1年進出口貿易規模約7千至9千億美元,比台灣 GDP(國內生產毛額)規模還大,「這在主要工業化國家很少見」,以美國為例,其GDP不到20%是進出口貿易,可知美國經濟型態以內銷為主;可見台灣相當仰賴進出口貿易,而「進出口貿易其實需要對內對外安定的環境」。
演講中,童子賢科普相當多歷史背景,其中提及日本明治維新始末,美國黑船1853年進港,德川幕府不得不打開貿易大門,當年日本知識分子與政治圈遭受震撼,並反省當年日本狀態、進入明治維新,而今年2月台積電熊本場開幕,日本媒體稱其為「黑船2.0」。
回到台灣,童子賢說,台灣醫療健保最新調查,獲得台灣民眾高達9成的滿意度,比政治人物聲望都要高;台灣稅收也堪稱健全,主要靠個人綜所稅、產業營所稅來貢獻稅收,占稅收超過一半,代表基本以全民生產力當作主力,而非特定國家依賴房地產,一遇到經濟反轉、投資減少,稅收就會遇到困難,例如土增稅、房屋稅銳減等。
童子賢表示,因為民間表現良好、政府稅收表現佳,因此在投資新技術實力也增強,看得到的先進製程都以台積電為主,美日韓等競爭對手在投資手筆上,「差台灣有一段距離」;另外,一座月產5萬片2奈米晶圓廠成本需280億美元,台積電新竹寶山有4座、高雄有3座,之後還有1.4奈米製程,加總起來新竹到高雄會有10座,這些可確保台灣在先進製程上於長時間內仍有競爭力。
童子賢直言「台灣產業是偏食小孩」,缺乏分散風險
台灣夾在國際政治跟經濟板塊中間,該如何自處?童子賢提出5大方向,站穩高科技、強化服務業國際競爭力、重啟創業潮流、重新布局製造業版圖,以及不要忽略農業其實是戰略產業。
針對「站穩高科技」,如今台灣於該領域已有優勢,當然要把優勢繼續保持;不過,童子賢也直言,「我們變成一個偏食的小孩,獨沽一味」,進出口規模雖大,但出口產品仍以工業產品為主,其中科技產品更占比在整體出口高達6~7成,這就像一座森林的林相只有單一植物,一榮具榮、但也一枯具枯,缺乏風險分散的概念。
他認為,台灣未來應要強化服務業、農業等其他產業,尤其在應用、行銷與服務上,尋找高附加價值。並且,童子賢預言,AI基礎架構與先前網路基礎架構相同,一旦普及,將興起成千上百從未想像過的產業面貌,在AI的風浪下,重啟創業潮流也很重要。
以日本農業舉例,若日本在國民所得提高狀況下,沒有發展包含壽司米、和牛等精緻農牧產品,農業就容易消失,「農業不只是一種產業,也是一種文化和生活型態」,恐連帶著觀光也衰退,台灣也應一再重新尋找新的定位。而氣候變遷帶給農業巨大衝擊,童子賢指出,台灣需要74萬公頃,包含24萬公頃的水稻稻田,才能確保台灣2千3百萬人被餵飽,在近年俄烏戰爭、疫情肆虐下,許多國家都朝著農產品管制,他主張應該居安思危,台灣農業自給自足不應該輕易放棄。
最後,童子賢以著名抗日將領蔣百里的《國防論》一句名言做結尾,「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一致者強,相離者弱,相反者亡」,台灣想要怎樣的產業,所擁有的人才需珍惜、未來人才要培育,現今制度讓台灣運作不錯,但是否毫無缺失、是否應該變革?台灣競爭力要強,不妨把生活條件、社會條件推向更吻合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