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長彭啟明專訪》坦言上任以來最大挑戰是碳費制定 努力在環保跟經濟間取得平衡

人物專訪

 「其實要走到淨零碳排是一條很漫長的路,不是說今天減碳努力減了一點東西,也不是只有節能減碳這件事,而是一個非常長期需要有策略的,策略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碳定價的機制。」環境部部長彭啟明接受《信傳媒》專訪時,先指出上任100天以來最困難的挑戰,就是碳費的制定。

環境部於今年4月底預告《碳費收費辦法》、《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及《碳費徵收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經過數月溝通與意見蒐集,8月29日正式公告「碳費3子法」,正式邁入碳定價時代,並於2026年正式收碳費。全台計有281家企業、500間廠家須繳碳費,佔全國溫室氣體排放量約54%,其中以鋼鐵、石化、半導體等產業為大宗。

不過要制定並開始執行政策前,受到各界批判指責是必經之路。

針對碳費子法公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地球公民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等環保團體發布聯合聲明指出,子法上路後放寬石化業、造紙業、紡織業的目標年燃料排放標竿值,讓業者更易取得優惠費率,更批環境部直接棄守2024年開徵碳費的目標。

對於外界的批評,彭啟明如何回應?除了碳排議題,環評、基隆四接案爭議又有何處理?

「碳費3子法」通過盼能加速淨零轉型

彭啟明先解釋,碳定價需要企業內部和外部同步進行,所以碳費只是第一步,「台灣碳費制度從《氣候變遷因應法》已經推了5、6年,才會走到現在碳費正式上路,後面等費率通過,開徵年就是明年1月1日,一整年的排碳到後年(2026)再收,就像繳稅一樣,今年5月繳的稅是去年的收入。」

彭啟明強調,這只是為達淨零轉型的一個手段,也會給企業一些優惠費率做為經濟誘因,就像稅賦也有抵減措施,「我們提自主減量計畫,讓企業自己減碳,而且對標2030年,如果做得好就有機會有一些折扣,不會說一個企業碳排了100萬噸,乘以多少錢,等於多少碳費,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這樣做。」

他坦言,讓碳費如期上路的過程相當艱辛,且光只有碳費,距離淨零碳排還有很長一段路。這段期間彭啟明表示主動去找國發會、金管會、創投公會等各種資源幫助淨零,順利爭取到國發會100億「綠色成長基金」、金管會動用保險公司的基金跟環境部媒合,以及創投公會也願意投資,希望多管齊下,讓500家大廠、281家公司、141家上市櫃公司動起來。

他也提到,醫院其實也是很大的排碳源,但不可能跟救人的醫院收碳費,「未來如何讓大家透過不同方式得到資源減碳,這是我們的目標。」

環境部於8月29日正式公告「碳費3子法」,正式邁入碳定價時代,並於2026年正式收碳費。(圖片來源/環境部)

環保跟經濟如何取得平衡?彭啟明坦言上任以來最大困境是...

問到目前淨零減碳的規劃或執行上,最困難的挑戰為何?

「我覺得困境在我過去100天,大概都已經完成了。」彭啟明笑說。不過他也坦言剛接任時,面對政府、企業、環團及民眾,一路碰到許多瓶頸,「第一,多數人對碳定價的制度不熟悉,我們最主要要溝通的就是企業界,他過去可能跟經濟部門的連結比較深,聽到要課他費用第一個就會反對。」

面對產業界,彭啟明彎下腰,一間一間大公司,包含鋼鐵業、水泥業、電子業,親自登門拜訪董事長,「多數老闆其實不了解碳定價的意義,當我們講解制度如何設計,老闆懂了之後幾乎都願意配合。」

面對政府,彭啟明表示環境部追求淨零、經濟部追求經濟成長,兩者意見常相左,「一開始分歧地非常厲害,也一度互相大罵,我甚至幾乎是拍桌要罵人。」但彭啟明感謝大家最後都願意各退一步,也做出調整,「所以最後一次我們在談的時候是很平順的。」

至於環團的部分,他表示能理解,但也希望環團能知道他努力希望減碳的企圖心。「過去大家知道環境部最大的衝擊就是環評,一邊開發單位希望不要有任何限制、另一邊環團或環保人士認為不要開發對環境是最好的,這裡面要成長要平衡,該怎麼辦?我也遇到一些獲利很大的企業認為要繳那麼多碳費,賠錢可能就不做了...所以關鍵是如何在短時間內把大家的概念齊一。」

針對民眾,彭啟明認為最麻煩的是碳費議題跟民眾距離遙遠,「雖然知道政府不會對民眾課碳費,但還是會擔心房價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因為房價牽涉到鋼筋水泥。」他觀察從去年到今年,很多房地產或建築業者,不斷宣稱房價會漲5-15%,甚至有人喊到30%,「但環境部跟內政部都有算過,其實不到1%,我們跟內政部也啟動一些機制,不斷去提醒這是不道德的,如果民眾去看房或買房,房仲講現在不買以後會漲10-15%,來跟我說,我一定去查,我們已經把科學數字搬出來,這部分溝通很重要。」

2026年起,全台計有281家企業、500間廠家須繳交碳費。(圖片來源/photoAC)

期許2032年減碳40%...「彎道超車也要達成目標」

彭啟明也深感,從業界到政界,有些事情必須用「彎道超車」的方法才能達成目標。

「我們的淨零減碳目標到底要減多少?就像減肥要減5公斤,用傳統方法永遠做不到,一定要有一個很強大的目標例如變更好看、強大身心靈,驅使自己做這件事,誘因絕對不是只有體重降低。」但他表示,訂定不論是2030、2032或是2035年的減碳目標,都是一大挑戰。

「我們開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時,李遠哲院長就提出2032年要減碳50%,我說這像登月計畫一樣,很難做到,但院長鼓勵我不要怕難,努力去做,如果什麼事都覺得很難就不要做了,永遠達不到。」彭啟明表示,行政院現在全面盤點,雖然就現實面可能連10%、20%都減不到,「但如果有一點雄心、有一點彎道超車,就有機會,我們現在是多重方法Bottom-up(由下而上)、Top-down(由上而下),還要籌組一個特別小組,找到最新的解決方案進來。」

彭啟明期許2032年減碳40%,也強調會窮盡一切方法來達成。他表示不論是政府或民間的各種資金,都希望能找來投入淨零,「有時候這個驅動的力道比碳費來得多,但有時候又可以兩者結合在一起,就會產生很大的化學變化。」

彭啟明期許2032年減碳40%,並努力在政府、企業、環團、民眾間取得平衡和共識。(攝影/徐岳鋒)

基隆四接案爭議...為何台電可以第3次再展延?

至於台電計畫在基隆興建第4天然氣接收站(四接案),但遭基隆市政府廢止前基隆市長林右昌任內核准的開發同意函,台電為此提起訴願,農業部日前已撤銷基隆市政府處分,全案重回環評程序,對此彭啟明怎麼看?為何台電可以第3次再展延?

彭啟明解釋,「台電提出展延,這是他的權利我們也尊重。之前因為四接案有他的電力考量需求,環境部是一個主要審核單位,但四接過不過不是總統或院長,或是我可以決定的,這是一個專業審查,且是全面公開的,當然各樣的團體有他的訴求,不論是對船舶營運、海洋資源或港舖操作有意見,我們都提出請兩邊的意見來陳述,讓大家能在一個場域裡面溝通。」

他強調,過去主持非常多次的環評會議,不是只有零跟一的結果,「環評是一個專業程序,會要求遵循一定的規範,我認為所有產業要經過環評才能得到大家的共識,所以環評絕對不是遮羞布,而是讓大家可以在一個平台受到公眾的監視,一起公開來談,最後由環評委員做專業審查。」

彭啟明表示自己是以平常心來看四接案,「最近這段時間氛圍是有一點政治化,我相信台電可能有考慮到一些因素,所以希望展延,但過一陣子明確後,應該就能進入到程序。」

比較鄰國日韓新...彭啟明心中「淨零碳排」的楷模是「他」

問到哪一國的淨零碳排政策,是彭啟明心目中想效法的楷模?

彭啟明直言,「以歐洲的目標我認為台灣是達不到的。」他解釋,基本上台灣跟歐洲的差異很大,台灣是以製造、出口為主,且歐洲的稅賦所得都較高,「所以我們要像歐洲一樣的模式,在台灣是困難的,不過的確可以把歐洲當成效法的目標。」

如果比較鄰國日本、韓國、新加坡,「我必須說台灣在減碳的努力上,在這4個國家裡落後日本,但跟韓國、新加坡比不會太差,甚至還比別人好,但我希望台灣能變成中上的學生,所以目前是期待以日本作為標竿。」他表示,日本現在的目標就是能源和淨零轉型,整個國家、社會、金融體系在過去幾年都有很大的突破。

至於韓國則是很早就推動碳交易制度,「雖然他的排碳量還是在增加,但還是有(減碳)效果存在。」另一個是美國,他指出,美國降低通膨法案過了後帶動很多產業,甚至台灣很多出口公司幫美國做電動車、電動槍,都有很多獲益,「所以台灣現在最缺的是淨零的生態系還沒打造出來,雖然這是經濟部的工作,但環境部也要負責推動。」

彭啟明另一個期待是,未來台灣能結合綠色金融,每年有千億投入、帶動兆元投資,並創造百萬個「綠色工作」機會,讓「新興綠領」在市場上更多被看見,包括氣候變遷、再生能源、永續設計、能源效率、農藝栽培、侵蝕控制、環境意識等相關領域,「其實已經有很多,但民眾還無法辨認,多數只是去上上ESG的課,這個在美國或是日本都有了,希望我們可以趕快跟上。」

彭啟明希望在綠色金融推動下能促進保險、創投等綠色投資,藉此增加綠色產業、綠領人才就業機會並受重視。(攝影/陳稚華)

他強調,以台灣的條件和常以經濟發展高於一切的思維,做淨零很難成為先行者,「既然沒有條件當先行者,那一定要當一個快速的追隨者,全世界各國有好的東西,像日本發氣候債券等新工具,只要台灣可以做,就應該大膽嘗試跟上去,我們都很樂意引進,然後在台灣做。」

彭啟明也期許,環境部接下來進行的各項政策,雖無法做到讓每個人都百分百滿意,但至少能讓企業、民眾和環團都接受,「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