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J:英特爾獲高通收購提議 股價周線大漲9%

晶片

《華爾街日報》報導,知情人士透露,英特爾最慘時今年來股價崩跌約60%,引來對手高通提議全面收購,這將成為近幾年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交易。

受併購傳聞激勵,英特爾股價上周五上揚0.7美元或3.31%,收報每股21.84美元,周線大漲9.04%,今年來跌幅收斂為54.3%。

2家公司距離達成協議還很遠

不過,分析師警告,2家公司距離達成協議還很遠。即使英特爾願意接受,也有可能被視為加強美國晶片競爭優勢的機會,但是這種規模的交易肯定會引起反壟斷機構的審查。為了完成交易,高通可能打算將英特爾的一部份資產或部門出售給其他公司。

英特爾(Intel)曾經是全球市值最高的晶片公司,在《華爾街日報》報導高通的意向之前,英特爾股價從今年初到9月13日累計崩跌60%,原因是經營策略失策,近年來沒有搭上人工智慧(AI)熱潮,反而因為盲目擴張晶圓代工事業,出現累累虧損,陷入50年來最嚴重的經營危機,淪為可能被收購目標。

回想2020年,英特爾的市值還超過2,900億美元,到了2024年9月20日收盤時,市值只剩下932億美元,3年多市值蒸發約2千億美元。

反觀高通的市值約為1,850億美元,截至9月20日,該公司股價今年來累計上漲約17%。

高通是智慧手機晶片的一線供應商,包括管理手機和基地台之間通訊的晶片,它是蘋果iPhone等一系列電子裝置最重要的供應商。

英特爾市值4年內蒸發約2千億

這筆交易將大大拓寬高通的眼界和業務,英特爾晶片無處不在,用在個人電腦(PC)、筆電和伺服器,剛好可以補充高通手機晶片業務的不足。

隨著手機和電腦配備人工智慧功能,高通和英特爾也試圖從人工智慧熱潮獲利,但是這兩家公司都被AI晶片巨頭輝達的光芒掩蓋。

晶片製造日漸政治化,英特爾和高通都已經成為美國本土冠軍。英特爾預計獲得高達85億美元的政府補助撥款,用於在美國建造晶圓廠,因為執行長基辛格(Pat Gelsinger)正在大力建立晶圓代工部門。

由執行長阿蒙(Cristiano Amon)領導的高通公司已經和英特爾接洽,有可能在英特爾的晶圓廠生產晶片,但是去年報導,因技術失誤,高通暫停這項努力。

在此之前,英特爾在執行長基辛格的領導下推動三年多的轉虧為盈的方案,但是沒有取得重大成果,虧損反而日漸擴大。

英特爾2年多裁員超過2萬人

基辛格以大裁員削減成本方式支撐英特爾轉型,2022年開始裁員數千人,2023年減少股利發放;2024年8月,英特爾公布慘不忍睹的季報時宣布再裁員1.5萬人,並停發股利。

即使裁員2萬多人,英特爾依然落後於高通、博通、德州儀器和超微(AMD)等美國晶片業競爭對手。

上個月,基辛格制定2025年底以前削減超過100億美元成本的計畫,當時該公司報告第2季虧損16億美元,而去年同期淨利為15億美元。

隨後,半導體產業大老陳立武(Lip-Bu Tan)突然於8月底辭去英特爾董事職務,震驚半導體圈,分析師原本以為如果英特爾部分業務分拆出去的話,他最後將成為執行長。

路透獨家引述三位消息人士的說法報導,陳立武閃辭的原因是他與執行長基辛格和其他董事,針對英特爾浮濫的人力、規避風險的官僚企業文化和落後的AI策略方面存在分歧看法。

Intel董事陳立武8月底閃辭

就在上周早些時候,英特爾宣布將進一步分拆旗下晶片製造和設計業務,德國和波蘭的工廠項目暫停2年,以及暫停馬來西亞的一個製造項目,等待需求回升。

英特爾今年稍早開始單獨公告旗下晶圓代工製造部門的財報,許多華爾街人士認為這是該公司可能拆分該部門的前奏。

一些分析師認為,英特爾應該一分為二,反映出晶片產業不是專注晶片設計就是晶片製造的現況,不可能兩者都兼顧。

然而,伯恩斯坦研究公司分析師拉斯貢(Stacy Rasgon)最近發布的報告表示,立即分拆是不可能的,因為英特爾的晶圓代工製造部門持續虧損,自從基辛格3年前大幅擴張晶圓代工部門和招攬客戶以來,英特爾的製造部門沒有獲得除英特爾本身以外客戶的強烈關注。

考慮到英特爾的市值,若被高通成功收購整家公司,這筆交易將成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科技業收購交易,超過微軟以690億美元收購電玩公司Activision Blizzard的交易。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