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等待還是主動共建?花蓮重建共識待凝聚 921建築師揭重建「關鍵第一步」

花蓮地震

今(2024)年4月的花蓮地震,再次震撼了台灣東部縣市。然而,與1999年的921大地震相比,這次的重建過程卻意外顯得更加艱困。

《信傳媒》訪問建築師朱國華,其服務於建築業界已達30年經歷,921地震後與同仁進入災區從事災民安置及組合屋設計安排工作,並以服務下鄉之精神,於南投成立事務所,從事農村聚落重建及集合住宅都市更新重建等規劃設計,歷經5-6年的溝通與協調,總共完成6棟倒塌大樓的重建工作與中寮鄉太平老街更新。

針對此次重建,故鄉在花蓮的朱國華提出了不少尖銳的見解。他指出,除了民間捐款數量遠不及當年,使得花蓮難以建立獨立的重建基金會外,更令人擔憂的是,政府在2018年0206地震後改變重建的導向,改由直接撥款給重建戶,讓災民過度依賴政府補助,心態越趨被動,內部甚至出現了依賴政府補助與自主重建的兩派分歧,進而阻礙了整體重建進度。

此外,專業團隊難以進入前期重建工作,工程款補助細節不明,也讓整個重建過程進展緩慢。朱國華強調,重建不能僅依賴政府預算,需更細膩地考慮前期準備與專業團隊的介入。其中,他直指,建立有效的重建組織如都市更新會,是邁向重建成功的關鍵第一步。

朱國華也呼籲,政府部門應該吸取921重建經驗,改善預算編列的「細膩度」和執行效率。透過這些建議和批評,我們可以看出,面對災後重建,不僅需要資金和人力,更需要一個有效的合作機制,讓所有相關方共同努力,走出一條可行的重建之路。

被動心態+捐款不足,專家嘆花蓮重建內部分「兩派」:被教壞了

「這次花蓮跟921是完全不同狀況」朱國華直言,首先,民間的捐款數遠不及921當年,無法建立花蓮的重建基金會;第二,經過2018年0206地震後,政府開始直接介入,將補償款、災款直接撥給重建戶,改變了原有的重建方式,災民開始依賴政府補助,變得更為被動,也讓災民內部產生兩派衝突,「被教壞了」。

朱國華解釋,身為民間團體921震災基金會當年是且戰且走,整合民眾善款與政府預算,先行補助一戶5萬塊建築設計費,讓建築師等專業團隊可以介入輔導,而後補助都市更新撰寫計畫的費用,至少使重建能夠撐過耗時半年至1年的都更計畫審核完成。

再來才是借款融資等的「臨門方案」,利用當年台灣各地近百億善款短期融資給災民,災民再利用新建房屋當作抵押品向銀行借錢,還給921基金會。可說是邊走邊想辦法,走出一套可行的方案出來。

不過如今時空背景已全然不同,朱國華表示,此次花蓮地震捐款不足導致政府須另外編列預算,再加上因為0206地震後,政府將補助直接撥給民眾,使如今災戶更傾向於被動等待,連重建自付額多少都沒有概念,反而使重建之路變得更加艱困。

「事實上(民眾)會變成兩派」朱國華無奈地說,重建派與拿補助另覓住所派,兩股力量相互拉扯,造成重建組織內部的互相制肘與猜忌。

例如部分住戶提出重建方案時,另一部分住戶則擔心這會影響政府的補助政策,認為過多討論方案可能導致補助款分配不公平,甚至削弱整體利益,因此主張保持沉默,不提出意見。而這也削弱了重建過程中的集體力量,阻礙了住戶之間的合作與進展。

萬事起頭難...前期專業團隊進不來,工程款補助也於事無補

就朱國華了解,目前花蓮重建進度緩慢,甚至可能連成立都市更新會都未有起頭,「至少我7月份請他們成立的大樓也都沒有去辦」,等同原地踏步,顯見重建態度的被動。

政府的性質原因,容易讓執行效率低落,朱國華坦言,光是補助就目前為止僅公布補強方案,經過半年,對於重建補助只有大概輪廓,比如說工程款補助不增容積一坪15萬、不超過總工程費用的85%等,「辦法還沒公佈,可是大家災民就會等等等」。

並且,專業者的角色如何進入也是問題,朱國華指出,假設政府給工程款補助,但若沒有實行細節,讓工程順利走到工程發包,也是於事無補。

他進一步說明,在真正發包建造之前需要半年至1年的過程,其中設計建造費、行政等各式費用,以及有無簽約對口單位,都需要考量,才能讓專業者進駐,這也是為何921重建先補助專業者費用,雖然不多但至少有工本費,開始輔導受災大樓重建、撰寫都更計畫、送都更審議委員會,「目前沒有見到如何讓專業者團隊進來的方案」。

總要走出一條路!災戶成立都更會是關鍵第一步

在天災不斷的台灣,中央政府於2001年創建賑災基金會,但因為公務部門性質,朱國華認為,無法像民間團體彈性運作,效用其實並不高,因此眼看地震已過半年,花蓮重建依舊難有進展。

然而,從中央政府的角度來看,當年921大地震影響範圍廣泛,且獲得了大筆捐款,因此能夠協助設立一個與政府跨部門合作的民間重建基金會,協助全台的重建工作;但此次花蓮地震的影響相對集中,捐款規模有限,使得政府難以再走向類似的路途。

不管怎樣,災民的重建組織如都市更新會,必須先建立起來,朱國華認真道,花蓮0403地震雖沒像921震災時嚴重,並且災區分散又零星,使當年921重建模式無法完全複製過來,「但總要走出一條路」,畢竟不論政府撥補助款,抑或者與專業者簽約,都需要對口單位。

他也認為,成立更新會就代表該社區對於重建有向心力,若成立都有困難,誰作主來幫大家發言或爭取補助?誰來決定專業團隊?若想評選,也需要理監事會等組織進行。

政府預算編列需「更細膩」,呼籲建立一套災害重建機制

政府方面,朱國華則建議,目前編列預算過於粗略,不能僅聚焦於重建工程款,對於前期準備計畫階段的費用也需考慮,怎麼分配、請領都有一套程序,中央也許應該上上課,吸收921重建經驗、傳承下去。

朱國華也指出地方政府的不足,以花蓮縣政府的現況,是沒有能力承接相關事務的;花蓮縣除了自身都市更新自治條例都尚未訂定,甚至連都市更新審議委員會也沒有,「即便你現在做一本實施計畫跟權利變更計畫送到縣政府,也沒有人會審」。

此外,以民間團體擔任主要中介者仍舊比政府機關來做更加妥適,朱國華以921為例,當年中央也有成立官方的賑災委員會,但執行效率低落,所以將三十幾億的預算交給震災基金會辦理,經過4~5年,前後輔導約50棟大樓重建完成。

對於外界另有想法希望慈濟來接手,朱國華表示,雖然慈濟的確是民間組織,也有921重建經驗,「但公部門不能直接把球都給民間單位」,也不能因為政黨色彩不一,中央就對此事不上心。

「災害有可能發生在各個縣市」,朱國華對921震災基金會這套方式沒有形塑成國內遇到災害時可循的辦法感到可惜,找到一套機制讓以後面對災害有軌跡可循,是他對於未來政府的期望。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