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小國如何成為世界第二大出口國

書摘

▲人口:17,618,299(第72名)

▲貨幣單位:歐元(EUR、€)

▲GDP(2023):10,808.8億美元(第17名)

▲GDP成長率(2022年):4.5%

▲失業率(2022年):3.5%

▲通貨膨脹率(2022年):10.0%

▲網路使用率(占人口百分比):92%

當人們想到荷蘭時,首先想到的是「農業」,這是因為荷蘭作為風車之國和以鬱金香為代表的園藝強國的形象非常強烈。近年來,荷蘭也被譽為國家領先的智慧農場技術,這在統計學上是正確的,因為其為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然而,如果你仔細觀察荷蘭的內部運作結構,你可能會對「農業國家」這個詞存疑。事實上,形容荷蘭的最佳用詞是「商人之國」。

商人的抗議引發獨立

自建國以來,荷蘭一直是個具有巨大商業影響力的國家。直到16世紀初,荷蘭仍舊處於統治西班牙的哈布斯堡(Habsburg)王朝的管轄之下,但由於西班牙和荷蘭在地理上相距甚遠,因而允許荷蘭行使某種程度的自治權。再加上,由於哈布斯堡帝國被劃分為17個省,各個地區的商人和貴族都擁有許多獨立權。

尤其,經濟活動所獲得的自主權比政治、國防和外交的自主權更大。這就是為什麼荷蘭商人能夠在整個歐洲擴展他們的商業活動。當時,荷蘭充分利用其位於北歐、英國和南歐國家之間的地理優勢,從與歐洲各地的中介貿易中獲得巨大利潤。

然而,當查理五世(Karl V)成為西班牙國王後,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查理五世需要巨額資金來控制法國,他比任何人都更瞭解他的祖國荷蘭商人的經濟實力,因此他利用了他們的經濟財富。

查理五世開始鎮壓新教並強制推行天主教,以加強他對荷蘭的統治。對於身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查理五世來說,這是一個理所當然的選擇,因為他的支持根基來自於天主教。然而,這引起荷蘭商人極大的抗議,因為他們大多是新教徒,這也成為荷蘭獨立的開端。

當查理五世去世,由費利佩二世(Felipe II)即位後,荷蘭的局勢迅速改變。西班牙國王費利佩二世在1559年與法國簽署了一項條約,解除先前的敵對關係,還實施了撤軍荷蘭地區的政策,該政策原本的用意是牽制法國。事實上,西班牙之所以統治位於法國北部的荷蘭,就是為了在緊急情況下,與法國北部接壤的荷蘭聯手進攻法國。不過,隨著西班牙與法國的關係變得更加友好,沒有理由繼續斥巨資在荷蘭駐軍。

儘管西班牙大軍撤出荷蘭,但西班牙對荷蘭的經濟和宗教鎮壓越演越烈,荷蘭商人的不滿情緒最終爆發。1567年,荷蘭爆發了反對西班牙統治的叛亂。與歐洲各國進行貿易的荷蘭商人的經濟實力,以及他們對自力更生的渴望,成為了荷蘭獨立的起源。

藉由中介貿易成為「農業強國」

事實上,荷蘭之所以被譽為「農業強國」,並不是因為「農民」, 而是「商人」。荷蘭的國土面積只有南韓的40%,相當於慶尚北道和慶尚南道的面積總和,卻能夠與美國並駕齊驅成為全球前兩大農產品出口國。如果仔細分析荷蘭的農業結構,就會發現它具備有別於其他國家的特徵。荷蘭的農業是利用中介貿易,意思是並非直接種植和出口農產品,而是從其他國家進口農產品之後,進行分類和加工,再出口給需要的國家。

其中一個代表性的例子是可可豆。荷蘭是僅次於象牙海岸的世界第二大可可豆加工出口國,然而實際上,荷蘭甚至連1噸都沒有自產,完全仰賴進口。根據荷蘭統計局CBS的數據顯示,2019 年荷蘭總共進口了110萬公噸的未加工可可豆,成為全球最大的可可豆進口國。從金額來看,約為161億美元。以這種方式進口的可可豆當中,有四分之一立即轉售至第三國,無需任何額外加工,其餘的則加工製成可可粉和可可脂再出口海外。

據推測,這種中介貿易形式的農業被認為是荷蘭商人的心血結晶。17世紀當荷蘭商人在美洲發現可可豆時,他們比任何人都更清楚,最好在他們的殖民地生產可可豆再出口到其他歐洲國家,而不是自己種植。從那時起,荷蘭投入可可豆貿易,如今它是世界第一的可可豆進口國,進口了全球30%的可可豆。

當然,對於環遊世界尋找貿易商品的荷蘭商人來說,可可豆並不是唯一的選擇。以占荷蘭出口農產品最大比例的菸草為例,出口量達89萬噸,而菸葉進口量達120萬噸,菸草出口業績完全來自於進口菸葉的加工;在咖啡領域,荷蘭也是世界第五大進口國。鬱金香等象徵荷蘭農業的園藝領域也不例外,出口到歐洲鄰國的玫瑰數量比他們自己直接種植的玫瑰還多,這就表示出口的玫瑰有很大一部分是從海外進口之後再出口。

荷蘭農產品的出口地區也日益多元化。最初,向荷蘭進口農產品的地區大部分是歐洲國家:鄰國的德國占荷蘭出口總額的25%、比利時占11%、英國和法國各占9% 和8%, 歐洲國家共占出口總額的76%。但近年來,荷蘭對中國等亞洲地區的出口量正在顯著增加中。

不容小覷的小國,世界第六大貿易國

荷蘭是一個農業強國,在過去幾年中取得了飛快的進步。它專注於培育生物能源、生命科學和農業食品產業,這些都是以農產品為本的高附加價值產業。其中,荷蘭政府正在扶植從海藻中提取生物燃料的生物能源產業。早在2019年,生物能源在可再生能源發電中的比例已增加到26%。另外,國家也積極投資各種高附加價值產業,例如從農產品中提取原材料的生命科學產業,以及利用資通訊技術來建立農業耕作系統。

然而,即使已擁有這些高附加價值產業,荷蘭仍堅持從其他農業生產國進口農產品之後,再加工並轉售的方式。這表示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荷蘭也充分運用了本身特有的「商人特質」。由於這一系列的成就,荷蘭排名前10 大的出口產品不再是農產品,而是加工藥品和疫苗。

描述荷蘭的關鍵字「商人」也適用於文化方面。荷蘭以開放、寬容的文化而聞名,許多在其他國家被視為非法的事情在荷蘭卻是可行的,這一點可以從游走世界各地進行貿易的商人身上找到原因。很可能是因為他們親眼見聞和身歷其境時,體認到自己的文化和價值觀並非絕對,而只是眾多文化中的一種。肯定並理解對方是貿易能夠順利進行的先決條件,這樣的心態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

最近荷蘭再度迎來一次絕佳的發展機會。由於英國「脫歐」,許多原本設立在英國的企業都遷往荷蘭。過去,許多跨國企業在英語國家之一的英國設立了辦事處,並在歐盟開展生意。然而,隨著英國退出歐盟,不可能再享有降低關稅和寬鬆貿易管制等好處,因此荷蘭成為新的替代對象。包括索尼(Sony)和松下(Panasonic)等日本家電企業已經撤出或縮減其在英國的辦事處,並且在荷蘭開設新的辦事處;彭博社(Bloomberg)和探索頻道(Discovery)等媒體集團也已從英國遷至荷蘭。

結合荷蘭獨特的商人特質和外在環境的變化,荷蘭有望繼續保持全球最佳貿易國的地位。除此之外,在荷蘭方圓1,000公里的範圍內,住著2億5,000萬名最富有的頂級消費層。而荷蘭最具代表性的鹿特丹港擁有歐洲第一、世界第十位的物流量。荷蘭國土雖小,但絕對不容小覷,它的貿易額和出口量都高居世界第六。這就是為什麼觀察荷蘭商人又要從哪裡取得商品,以及賣向何方,是一件饒富趣味的事。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