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必修課》接受複雜才能化繁為簡 黑白決策:從灰度到二元的轉換

投資理財

台股16日早盤在台積電帶動下,一度上漲逾200點,但在其餘權值股走空下,漲幅收斂,終場僅上漲19.42點,收在23039.9點,勉強守住2萬3大關,成交量4087.83億元;觀察三大法人16日的籌碼動向,其中,外資終結連4賣,買超151.63億元;自營商賣超97.68億元;投信買超15.94億元;合計三大法人買超69.9億元。

面對股市高檔震盪,作為價值投資的信徒,如何看待市場,以下是時間投顧臉書文授權轉載

接受複雜,才能化繁為簡

上個月,我們花了不少篇幅解釋時間投顧的資訊處理方法。有讀者直言:「用績效挑選財富管理公司不是更簡單嗎?何必寫這麼燒腦的文章?」我們選擇深入說明,而非只展示績效,正因為「只看結果」的方法,可能讓投資者忽略了投資績效的本質——它是「努力」與「運氣」的綜合體。

如果忽視審慎的決策過程,就難以判斷績效是來自努力還是單純的運氣,這是投資中最大的風險之一。正如《窮理的普通常識》中所言:「接受複雜的事實。」賺錢沒有捷徑,也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希望大家能心平氣和地接受這份「燒腦」,準備一壺清茶,耐心聆聽我們的解釋。

黑白決策:從灰度到二元的轉換

時間投顧的投資哲學,可以用十二個字概括:灰度思考、黑白決策、彩虹下注。上月,我們探討了「灰度思考」的深意,本月,聚焦「黑白決策」。

「黑白決策」是指分析師在整合多元訊息,透過理性推導(如貝氏推理)形成可信度評估後,必須果斷地做出「買」或「不買(或賣)」的二元判斷。相較於違反天性的「灰度思考」,二元決策符合人類直覺,表面看似簡單,但從灰度跳躍至黑白,實際上仍需經歷複雜的心智過程。

邏輯上,只要某項投資的「安全邊際 > 股價」的可信度超過 50%,就應果斷「買進」;反之則「不買」。然而,這看似理性的過程,實際上潛藏著許多心智盲區。正如《雜訊》(Noise: A Flaw in Human Judgment)中所提出的「完成判斷的內在訊息」概念,當人們認為已經對某事物有足夠理解時,內在心理機制會發出一個「可以停止思考並做出決策」的信號。

這一信號常受到情緒與直覺的影響,使人誤以為自己的判斷完全理性且充分,哪怕背後缺乏明確理由(例如:「即使我不知道為什麼,但我就是覺得對!」)。
這種「情感信號」可能誘發非理性決策,讓投資者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主觀偏誤,進而影響決策的準確性與穩健性。

團隊的力量:減少盲區

可信度本身並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不同的人基於自身經驗與知識,對同一事件的評估往往各不相同。團隊決策中,有這種差異存在既是劣勢,也是優勢。一方面,成員間不同的信心水平可能導致難以迅速達成一致決策;但另一方面,透過深入討論與集思廣益,團隊可以有效化解個人偏誤與非理性盲點,從而形成更穩健的共識,提升決策的可靠性。

而時間投顧始終致力於提升決策的可靠性,從而犧牲了一些決策效率。

更重要的問題:買多少?

即使「黑白決策」已果斷判定「買進」,接下來的問題卻更加關鍵:應該買多少? 「買多少」的決策,重要性不亞於「找到明牌」,卻常被忽視。我們見過許多投資者,即使拿到「明牌」,在決定買幾張時,卻僅憑直覺行事。

市面上流行的投資法則如:「千萬不要向下攤平」或「順勢而為,淘弱留強」,看似精闢,但往往只是事後諸葛。實際上,股價走勢如醉漢隨機漫步,任何事前規則在執行中都會面臨困難。因此,買賣比例的決策需要更具體的策略支撐。

下個月,我們將進一步探討這個核心問題,並帶您進入第三階段:彩虹下注。本文授權轉載自TIME時間證券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