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五環政策主要是要落實上中下游的管理,從強化源頭控管、重建生產管理、加強市場查驗、加重生產者責任到全民監督食安,蔡政府上任後強調「食安五環」政策,但是毒奶粉、毒雞蛋、綠薯條等食安事件層出不窮。食安五環喊得好聽,屢屢破洞,即便明年的總預算編列又宣示將強化食安管理,增加3成的預算,前瞻基礎建設特別預算中,也有食安建設這個項目,但是社會大眾卻一直不能安心。
過去衛福部食藥署主要追查到食品生產業者,但是賣東西給生產業者的化工行卻罰不著、找不到,環保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副局長陳淑玲表示,「這就是毒化局的任務。」毒化局於26日公布13種有食安疑慮的物質為毒化物,未來這13種物質無論是製造、輸入、使用或販賣,都必須要申請核可,否則將依毒管法開罰最高50萬元。
三聚氰胺、吊白塊都必須申請
毒化局局長謝燕儒表示,目前有列管57種具食安風險疑慮的化學物質,其中有11種已經有相關法規管理,另外尚未入法管理的46種物質中,先將國內食安事件曾使用、毒理特性明確、非屬合法食品添加物的13種化學物質優先公告為毒化物,當中就包括孔雀綠、順丁烯二酸、順丁烯二酸酐、甘精、溴酸鉀、富馬酸二甲酯、紫色1號、皂黃、玫瑰紅B、二甲基黃、吊白塊、三聚氰胺和香豆素。
這一串化學物質雖然看起來都是一堆不認識的字,但卻經常使用在許多日常所食的食品當中,例如三聚氰胺曾被參雜在奶粉當中,造成轟動一時的毒奶粉事件,吊白塊則經常用在食品漂白,清明時節常吃的潤餅皮若添加過多,吃多了會有頭痛、眩暈、嘔吐、呼吸困難的風險。
聽起來很浪漫的玫瑰紅B,也經常被添加在紅龜粿或紅色小湯圓中,而皂黃則會讓黃色的豆乾、豆皮看起來更為鮮豔。
這些有疑慮的化學物質並非不能使用,而是被濫用在食品中,即便是要增加色澤、延長保鮮,其實都有合法的食品添加物可以使用。這些有食安疑慮的毒化物公告之後,毒化局將篩選2196個化工原料行進行查核輔導,一旦化工原料行將這些疑慮物質賣給食品製造廠商,不用等到有毒物質被加進食品當中,才被食藥署查到,毒化局希望能搶在源頭率先管理開罰。
毒管法是環保署唯一優先法案
毒化局在去年底正式成立之後,開始著手進行「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修正,大規模的翻修主要將擴大管理關注化學物質、強化主管機關查核權限、增加跨部會協調機制、落實使用者付費原則並加入吹哨者條款等。
新閣揆賴清德上任後所提出的72項優先法案當中,屬於環保署業務的僅有「毒管法」一項,謝燕儒表示,修正草案預計本週就會送到行政院,希望可以爭取環保署唯一的優先法案能在這個會期順利過關。
陳淑玲則指出,在這次輔導、訪查化工原料行的過程當中,可以發現化工行的營運品質參差不齊,有的已經有具系統性管理的銷售、庫存統計,可以知道所有原料的流向,如果有賣給食品製造廠商,下游又是何處;但有些甚至是用生鏽的瓶瓶罐罐裝著,問說賣到哪裡也說不清楚,希望可以藉由毒化物的公告,也讓這些化工行上軌道,並建立業者、地方政府與中央行政部會的夥伴關係。
陳淑玲表示,過去的開罰常常只能上溯到食品製造廠商,而原料行經常以「我又不知道賣方是在做食品製造」或是「我也不知道賣方買去做什麼」來推諉卸責,這次的輔導過程中,也先請業者在這些有疑慮的化學物質中貼上「禁止用於食品」的標示,以降低誤用可能,在販賣必須申請許可的狀況下,能更上溯到食品製造商的上游,落實食安五環的從源頭控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