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台辦於今年2月28日出台「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針對台灣民眾赴中投資、就學、就業等方面推出31項具體方案,不同以往,這些措施方案範圍之廣、開放力度、涉及的政府部門數已超越以往,甚至蘊含著具系統性的安排,透過政府的政策作為並結合市場力量,從培育人才、招攬人才到吸引資金和技術,甚至是青年人的創業與生活措施,可說是全面性展開,背後的企圖心和自信心已展露無遺,產生效應之大,我方不能等閒視之。
這31項的惠台措施對台灣的影響,最引人擔憂的衝擊無非是人才和產業的外移,其所夾帶的外部效應更擴及技術和資金的西進。回顧過去三十多年,中國對台統戰措施不是什麼新鮮事,從針對台商的投資優惠政策,雖然帶來資金與技術的引進,但效果有限難以擴及政治影響力,且多數利益被中間的掮客所包攬,「以商逼政」的成效不彰!隨著習近平上台,台灣政局改變,中國對台政策逐漸轉彎,早在2014年中開始已將施惠對象擴大到一般民眾,鼓勵台灣民眾前往就業創業的計畫在各地展開,甚至大舉招攬、挖角台灣高階人才;換言之,這次所發佈的惠台措施不但是前所未有,更是經過試驗有成、有備而來的決心。
台灣人才西進的磁吸效應將擴大
過去,中國的對台政策針對人才的引進集中在特殊關鍵技術的考量,對我方而言僅需特別關注相關領域的動向,但防範的效果其實並不佳,許多高科技或具競爭力的產業(如半導體、IT設計等)人才被對岸挖角新聞不絕於耳;此外,屬於高知識份子的學術研究人才,近期更是如蜂擁般大舉前往對岸任教,人數已超過上千。
隨著31項的新惠台措施一出台,對岸不但開放台灣民眾可以參加53項專技人員和81項技能人員職業資格考試,更放開台灣已有資格的專業人士赴中執業的資格認定規定,例如台灣醫師可透過認定的方式取得中國醫師資格、已有證劵及金融等專業資格無須參加專業知識檢定考試等;不僅如此,台灣大專院校的教師如果要赴中任教,在台灣的學術成果可被承認,甚至可以直接申請中國的自科基金、社科基金、青年科學基金等研究補助,而這些專業人才如果前往任職,可以申請中國的「千人計畫」和「萬人計畫」,獲得更優渥的工作待遇,不可諱言,當攬才政策的細部措施正式實施時,將可能對台灣帶來另一波西進的風潮。
值得一提的是,諸多措施不僅針對前往中國的台灣民眾,更針對台灣的研究單位及大專院校提出學術補助措施,不但可以與中國學術單位合作,在中國有註冊獨立法人的研究機構更可以帶頭或參與中國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項目的申請,以及台灣研究人員受聘於在中國的獨立法人,也可擔任重點計畫的負責人,此對長期處於學術資源分配不均和補助有限環境的台灣研究單位,甚至是面臨經營不善的大學院校而言,將是一大誘因,我方應加以關注。
中國將吸納我國產業轉型的優勢
針對在中國投資的台商企業,在這次的惠台措施中也有更積極的安排,尤其是適用和當地本土企業相同的國民待遇,尤以具體指出支持台商企業參與「中國製造2025」的計畫,包括智慧、綠色製造等產業類別,推出稅收、投資等優惠政策,例如減免15%的企業所得稅率、且研發費加計扣除等,更為了鼓勵企業赴中設立區域總部和研發設計中心,採購當地的設備可以全額退還增值稅等支持措施。其實,我國近年來大力推動的「5+2」產業創新計畫,也同樣涉及了物聯網、智慧機械、綠能科技等產業轉型方案,具體措施包括人才培育、人才引進及設立研發中心等;然而,中國將台商納入「中國製造2025」的行動計畫之中,對我方而言無疑是一大挑戰。
不只產業創新轉型方面,對岸更研擬台商企業可以參與能源、交通、水利、環保、市政公用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的經營,與當地本土企業公平參與政府的採購案,甚至允許和中國國企合資合作或併購重組;此外,鼓勵台商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在國內外市場的投資建設,涉及的產業也相當廣泛,包括環保產業、農業、金融、銀行、出版業等,而這些針對產業發展的開放措施將可能加快我國資本與技術的外移,且對我政府積極推動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的效益帶來影響。
歸納中國所提出的31項惠台措施,主要集中在企業投資和個人就學、就業、生活等項目,且都提供與當地企業和民眾相等的國民待遇,對台灣而言,帶來的衝擊涵蓋了人才、產業、資金和技術等面向,中國政府大力挹注資源,可說是全面性的磁吸式統戰,人才、資金、技術等外移的速度恐將加快。對於此,我政府應當繃緊神經,研析並持續觀察中國發展的議題,尤其是面對已進入權力絕對集中的習時代,緊接而來的影響不只是經貿效應,更可能政治軍事的強硬措施!
(作者為商業發展研究院區域前瞻研究中心助研究員、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