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北市府地政局日前提出報告指出,台北市住宅市場負擔面因交易價格居高不下,本季燈號維持偏熱黃紅燈,分數持平,民眾購屋負擔仍偏重。而且房價所得比由10年前2006年的8.25倍上升至2017年的15.12倍,讓住在都會區打拚的年輕人,必須不吃不喝15年才買得起房子。
雖然政府在2010年推出合宜住宅,目的為了改善以往國宅建築品質不佳的問題,但卻因爆發A7以及浮洲合宜宅等弊案後,讓這立意良善的合宜宅政策胎死腹中。
合宜宅雖法規嚴謹,但卻有漏洞可鑽
其實合宜宅也只是國宅借屍還魂的政策,只是差別在於合宜宅是由是由政府提供土地,低價賣給民間廠商,由民間廠商提供資金技術興建,而國宅則是100%由政府直接興建,但兩者本質都差不多,皆需符合限定資格而且需要抽籤,也因此導致有所謂的「樂透現象」。
況且,政府推出的合宜宅數量無法去調節房價。甚至有抽到籤的民眾也無力負擔貸款,甚至為了「轉讓權利金」,最後只是被建商或代銷拿來炒作利用而已。
只租不賣的社會宅,可符合居住正義?
而近幾年很夯的社會宅,則是參考其它國家經驗,所推出只租不賣的社會宅。以雙北市來說,透過多元管道來興建社會宅,包括自行興建、聯合開發、都市計畫獎勵容積、參與都市更新分回住宅,以及修繕市有閒置眷舍等多元方式取得社會住宅。
而只租不賣租約3年的社會宅,透過政府當包租公,利用包租代管及分級租金補貼等方式,讓年青人或者弱勢族群減輕負擔。再加上社會住宅使用複合式建築設計以及專業的物業管理,並依照地域性加入公共設施機能,如提供托幼、托老、長照服務、日間照護等,讓公共宅不再是鄰避設施。
在政府積極推動社會宅的政策下,讓年青人或者弱勢團體不再為高房價、高房租所苦,由於社會宅皆為市政府所有之產權,未來可以自由調控公共住宅使用,而透過公平的抽籤方式,讓符合條件都可以承租到社會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