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花9000多億買風電起爭議? 財經專家:政策衝太快沒有守門員

再生能源

經濟部於上個月22日公布離岸風電場第二階段競價結果,競價價格每度電新台幣 2.2245元至2.5481元,跌破外界眼鏡,這個價格不僅比目前台電平均售電費率2.6元更低,更遠遠少於今年離岸風電的躉購費率每度5.8元,高達9000億元的價差讓國民黨立委大動作赴台北地檢署告發,經濟部也緊急召開記者會澄清,雙方戰得不可開交。

躉購價格高出競價2倍,藍委質疑是否圖利

風力發電是蔡政府在綠能計畫中的重要一環,經濟部在今年4月底先公布離岸風電第一階段遴選結果,一口氣選出5家外商、2家本土開發商,總和11個離岸風場,而今年離岸風電的躉購費率是一度5.8元,換句話說業者若在今年簽訂購售電的契約,就是以一度5.8元為適用價格,並保證收購20年。

當時藍營立委質疑,歐洲、東南亞國家的離岸風電決標價格只要2.6元,但近幾年核定的離岸風電躉購費率,2013到2017的費率為5.56元至6.04元。結果第二階段競標竟然開出每度電2.2至2.5元的價格,藍委再度質疑這每度3.3元的差價,等於每年要多付450億元,20年是不是就多付了超過9000億元?

對此,經濟部官員解釋,相關政策不管是太陽光電還是離岸風電,都是按照2009年通過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辦理,一直以來都是用躉購費率來收購再生能源電力,而每年的躉購費率在考量再生能源種類、各種成本價格後,於前一年度的下半年決定,包括保證收購20年也是依照規定走,「這和一般的政府採購並不相同。」

價格高低各界看法不一,唯處理過程是否公開透明

這波爭議的起點,各界最在乎的就是價格問題,有相關研究領域學者認為,遴選廠商必須提出和承擔「產業關聯」、「國產化」,以及對「環境保護」的任務,風力發電產業在台灣是個非常新的產業,時程也相當緊湊,過去2年歐洲廠商已經陸續投入不少資源在台灣,這些成本適時反映在價格上應該可受公評。

其實躉購費率高於競價費率並非不能接受,但戰火逐漸延燒,問題恐怕就出在過程透明化,充分溝通了嗎?

一名財經專業人士私下忍不住表示,從產業面來看,先靠躉購費率來支持風電產業鏈加速形成非常合理,不過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外資聚集在離岸風力發電產業前前後後已經「套牢」了將近10年,照理來說外資急於解套的情況下,經濟部在第一階段的遴選過程中應該有更多籌碼,「但現在卻把底牌全部掀給他們(外商)看光了!」「這過程中,只要有一個人開口問說,可不可以便宜一點,或許就可以為國家省下上百億價差。」

「台灣有沒有必要自己形成這麼大的(風電)產業,像是英國已經發展得這麼好,可不可以直接跟他們買設備就好?」這名財經專業人士指出,離岸風電政策的立意良好,但顯然過程處理得很粗糙,大方向上社會共識不足,而且至今遴選過程細節也不公開,「小英政府上任這兩年來,最大問題就是很多政策都亂衝,沒有好的防火牆和守門員。」

目前以經濟部的立場,一切依法辦理不可能廢標,而競價得標價格雖然會列為明年躉購費率制定的審查會議的一大考量,但事實上在價格出爐前,沒有人能保證躉購費率一定會往下走,接下來離岸風電政策恐怕還有許多問題待政府向民眾釋疑。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