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選舉制度中,有關女性或少數民族保障名額的設計,主要是為了幫助一些相對弱勢的特定族群,能夠在選舉中獲得較為公平的競爭環境,然而日前新加坡政府卻針對理應只會選出一個名額的總統大選,也提議要為少數民族提供保障席位,並且這項原本看似立意良善的構想,還被外界批評是一場政治陰謀,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說明一下新加坡總統的功能與產生方式。新加坡的政治體制基本上承襲英國的君主立憲模式,由國會最大黨(即人民行動黨)的黨魁出任總理職位(目前為李顯龍),並掌握實質的行政權力;至於新加坡總統一職則為名義上的國家最高領袖,但與英國皇室不同的是,新加坡總統仍擁有針對特定事項的否決權,像是拒絕讓政府動用國家儲備金,以及推翻一些政府重要首長人選的提名與免職決定等等,扮演著避免總理濫權腐化的保險栓角色。
1993年開始直選總統
早期新加坡總統是由國會選舉產生,自1993年開始則改由全民直選,任期6年,可無限次連選連任,不過法律規定下的總統候選人條件其實十分嚴格,像是必須在政府機關擔任高層官員職位至少3年以上,或著曾在一定規模的民間企業擔任執行長等等,並且這些資格還必須事先獲得選舉委員會的核可,因此並非一般國民皆可報名參選總統。
在上述條件限制下,新加坡自從在1993年選出第一任民選總統王鼎昌之後,接著在1999年與2005年,由於只有納丹(S. R. Nathan)一人符合候選資格,加上新加坡總統選舉採取相對多數決,於是納丹的兩屆總統任期其實都是在沒有舉行投票的情況下便自動當選,一直到2011年新加坡才再度舉行另一次真正的總統選舉,並選出了現任總統陳慶炎。
隨著陳慶炎的任期剩下將近一年的時間,明年新加坡即將舉行下一任總統大選,不過新加坡政府卻在今年由首席大法官召開了憲法委員會,並提出新的總統選舉修訂辦法,除了進一步提高候選人的資格門檻以外,最值得注意的一點便是加入了少數族群保障條款;該項條款規定,如果任何一個種族在連續5屆總統任期都未能有代表人選擔任該項職位,那麼在下一次的總統選舉中,該種族的候選人便可獲得優先當選的保障資格。
高度重視族群間的平衡與和諧
眾所皆知,新加坡社會主要是由華人、馬來人與印度人這三大族群所組成,其中華人占比高達74.3%,馬來人占13.3%,而印度人則占9.1%,為了避免在其他東南亞國家曾經發生的種族衝突問題也在新加坡重演,新加坡政府在很多制度與法律的設計上都十分注重族群間的平衡與和諧,包括此次修改總統選制的原因,根據新加坡政府對外的說明,便是為了因應人民希望看到少數族群能夠有更多機會擔任總統一職的呼聲。
這樣的說法表面上似乎合情合理,然而在當地反對黨與部分政治評論家的眼中,新的規定只不過是為了排除某位特定人士當選新加坡總統的機會,而這位人士便是在上一屆選舉當中僅以些微差距輸給陳慶炎的前人民行動黨議員陳清木。
陳清木雖然曾是人民行動黨的黨員,但後來在政治立場上被視為政府施政的批評者,與人民行動黨之間已漸行漸遠;在上一次的總統大選中,陳清木的得票率為34.85%,至於和人民行動黨關係密切的陳慶炎則獲得35.2%的選民支持,兩人之間的差距僅有0.34%,因此外界一般預料陳清木在明年應會捲土重來,再度挑戰總統大位。
新制將賦予馬來人優先當選資格
然而若是新的總統選制從明年開始實施,由於除了連任兩屆總統的納丹為印度人之外,包括納丹之前的兩任總統與現任的陳慶炎都是華人,代表馬來人在新制下將可獲得明年總統大選的優先當選保障資格,而同樣身為華人的陳清木則是在選戰尚未開打前便已自動喪失了當選的機會。
對於新加坡政府要在新制中加入少數族群保障條款的作法,陳清木認為新加坡的選民已經成熟到在投票時不會考慮候選人的種族背景,因此少數族裔的候選人只要本身具備優越的條件,同樣能夠在選舉中獲得許多選民的支持,新加坡政府實在沒有必要再去設置所謂的保障條款。
保障少數族群只是薄弱的藉口
雖然陳清木選擇用委婉的方式提出了他的質疑,不過新加坡民主黨的秘書長徐順全倒是明白批評,政府提出的理由只是一項薄弱的藉口,該項新制與保障少數族群的參政機會其實一點也沒有關係,任何人如果相信這樣的說詞,若不是太過天真,就是完全不了解新加坡的政治現實。
已經退休的前海峽時報政治線記者,同樣身為馬來人的Ismail Kassim則是建議新加坡政府,若是要消除外界的疑慮,其實只要對外宣布新制將會延後至2023年的總統大選時實施便可;Kassim幽默地表示,馬來人已經等了47年都還沒有盼到一位總統,相信他們並不會介意再多等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