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台積電大將蔣尚義、林本堅合體 林示警:中國半導體可能採取另類突圍策略

半導體

新竹師院退休教授施惠27日舉行《半導體科技一點都不難》新書發表會,前台積電研發大將、訊芯-KY(6451)董事長蔣尚義及清大半導體研究學院院長林本堅,均出席為她站台,兩人也對最近很夯的半導體議題發表看法。

相較於英特爾前執行長基辛格談到台積電的美國投資策略,前台積電研發大將林本堅與蔣尚義27日也分別從不同角度分析了台積電崛起的關鍵,以及中國半導體可能採取的另類突圍策略。

台積電前研發大將,直指台積電勝出原因

台積電如今已穩坐全球半導體晶圓代工龍頭,但林本堅與蔣尚義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去談台積電的競爭者。

談到聯電、英特爾兩個對手,回顧台積電的成長歷程,蔣尚義認為,台積電並非因為做了特別驚人的事情才勝出,而是競爭對手——特別是聯電與英特爾在關鍵時刻犯了錯。

「2000年之前,台積電和聯電爭得很厲害。我很深刻地體驗到,台積電之所以勝出,不是因為我們做了什麼了不起的事情,而是聯電犯了錯。」蔣尚義說。

1995年,聯電開始轉型為純晶圓代工廠,開始與台積電競爭,並與各家IC設計廠合作成立晶圓代工廠,但隨著聯電內部成立IC 設計公司,客戶開始擔憂與聯電產生競爭關係,讓聯電在轉型面臨頗大壓力。台積電則是1999年推出0.18微米銅製程,讓雙方差距開始擴大。

尤其聯電在2000年採用IBM技術與其合作,台積電在考慮過後選擇自行研發,並在2003年以自主研發製程推出0.13 微米「銅製程」,就此雙方在技術上出現決定性的差距。台積電自行研發出銅製程的最大功臣就是蔣尚義。

對手犯下關鍵錯誤,因此台積電獲得領先

一般業界都認為,聯電在策略決策上出現失誤,使台積電得以逐步拉開差距,成為晶圓代工的領導者。

然而,蔣尚義坦言,自己在半導體產業奮鬥多年,最遺憾的事情之一是沒能在當年打敗英特爾。「我很努力地想要打敗英特爾,但沒辦法。」

然而,時至今日,台積電已經成功超越英特爾,這令蔣尚義感到高興,也有些意外。蔣尚義認為,英特爾的衰落主要是因為自己犯了錯。例如,英特爾的 10 奈米製程遇到了許多問題,導致製程發展受阻。而台積電則始終穩扎穩打,不犯錯,耐心等待對手的失誤。

蔣尚義說「英特爾以前真的很厲害,High-k 材料、FinFET(鰭式場效電晶體)技術,都是他們領先的,他們願意冒險,而且以前每次冒險都成功了。」

英特爾夜路走多,終於遇到大瓶頸

「但夜路走多了總會碰到鬼。」蔣尚義形容,英特爾過於激進的策略,終於在某些關鍵節點上犯下錯誤,而台積電則保持穩定步伐,避免類似的失誤,最終笑到了最後。

中國的業者雖然落後台積電一段距離,但林本堅不敢小看。他表示,當前半導體製程的進步已進入極限,每一代的縮小都極為困難。例如,從5奈米推進到3奈米,再到2奈米,每一步都面臨技術瓶頸與成本挑戰。

然而,他認為中國不一定會選擇與台積電、三星、英特爾正面競爭,而是可能從不同方向尋求突破。「中國不一定跟你們去擠7奈米、5奈米的製程,他可以從別的地方去達到這個目的。」

如果中國大陸彎道超車,「我們就麻煩了」

他舉例說,中國未必需要直接研發5奈米或3奈米製程,而是可以透過不同材料或新架構來實現相同的計算效能,也可以達到你原來可以縮小的事情,類似 AI 模型 DeepSeek 另闢蹊徑發展的方式。他強調「有一天,中國可能會找到一種新方法,把進入 3 奈米、2 奈米的辛苦完全去掉。」

林本堅表示,如果中國大陸那邊用簡單的方法,可以做出同樣功能的東西,「這樣我們這邊就非常麻煩了,所以我們一天到晚抵禦中國,說不定出來一個像DeepSeek 一樣的東西把大家完全嚇到。」

晶圓代工不斷以新材料、新架構或不同運算方式實現突破,這讓全球晶片業者不得不保持警覺,沒有人是永遠的領先者。

社群評論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