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市場預料之外,在阿爾及利亞召開的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會議於周三宣布,各會員國之間已經就減產一事達成初步共識,不過確切的減產計畫將等下一次會議中再另行定奪,儘管該項消息立刻刺激油價大漲超過5%,但部分分析師仍懷疑在多方利益相互角力的影響下,OPEC最終恐怕未必能制定出具有實質意義的減產目標。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在本次會議結束後,OPEC將會組成一個專責委員會來討論每個會員國應該負責的減產額度,而下一次OPEC會議於11月30日在維也納舉行時,便會討論由該委員會所呈報的最終減產方案。根據OPEC官員透露,目前會員國之間初步達成的減產共識,是將OPEC的整體生產量由原先的每日3,320萬桶,壓低至介於3,250桶與3,300萬桶之間的水準。
減產20萬桶不具實質意義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的估計,如果OPEC最終制定的減產目標是70萬桶,那麼國際原油市場最快在今年便可解決供給過剩的問題;然而若是各會員國只願意減產20萬桶,這樣的減產幅度恐怕將使問題拖到2017年的下半年才能獲得解決,分析師甚至認為就算OPEC不對生產設限,國際原油市場一樣能在相同的時間點恢復供需平衡的狀態。
Infracap MLP基金公司旗下的投資經理人Jay Hatfield表示,從某個角度來看,OPEC達成的減產共識其實沒有太大的實質意義,目前OPEC只是暫時鬆開了加速生產的油門,而非真正踩下限制生產的煞車。
事實上,過去幾年由於受到美國頁岩油業者崛起的影響,OPEC正逐漸喪失以往擁有的市場主導地位,因此為了將美國頁岩油業者擠出市場,OPEC持續放任各會員國將產能全開,希望藉此來壓低油價,以便讓生產成本較高的美國頁岩油業者難以繼續生存。
實際產量已逼近產能極限
在此種情況下,如今OPEC各會員國的實際產量幾乎都已經逼近其產能的極限,就算沒有達成凍產或減產的協議,OPEC在實質上也已經很難再繼續維持目前的生產水準,包括OPEC最大產油國沙烏地阿拉伯,在先前便被外界預期將會在未來半年放慢生產的步調,而這或許便是原先一直堅持伊朗必須同步進行減產的沙烏地阿拉伯,此次在態度上出現轉變的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在沙烏地阿拉伯的支持下,OPEC會員國原則上同意要進行減產,但過往記錄也顯示在OPEC制定減產計畫後,各會員國之間仍不時會交相指責對方違背協議偷偷進行增產,結果大大削弱了減產計畫所能產生的實質效果,而這樣的前例也難保不會在此次重演。
在此之前,伊朗、利比亞與奈及利亞這三個OPEC會員國仍希望能將每日產量合計提升150萬桶,而財政已然十分艱困的委內瑞拉與阿爾及利亞似乎也難以負擔減產帶來的後果,雖然OPEC官員已經表示針對伊朗、利比亞與奈及利亞會有另外的安排,但各會員國在自身利益的考量下,要化解彼此之間的歧見恐怕仍舊是一項十分艱困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