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資訊》報導,2017年新台幣大幅升值,新台幣兌美元大漲8%,使得央行外匯存底匯損嚴重,根據審計部統計,2017年央行匯損達到1.1563兆元,是繼2010年以來最嚴重的匯損,引發外界質疑:如此嚴重的匯損是否將影響央行財務以及盈餘上繳國庫的年度目標?
央行5點澄清,強調財務健全
但央行似乎老神在在,26日發出5點聲明向外界解釋。說明由於新台幣匯率有升有貶,央行外幣資產折合新台幣金額就會有未實現的評價損失或利益。而2017年美元對主要貨幣如歐元、韓元、新加坡幣、人民幣及新台幣等皆呈貶值,包括新台幣對美元升值8.14%,因而產生未實現評價損失。
就2018年來看,從4月以來,美元對歐元、韓元、新加坡幣、人民幣及新台幣等主要貨幣均呈升值,新台幣對美元貶值,因而產生未實現評價利益。
央行強調,2018年前8月,央行未實現評價利益經全數抵沖去年帳列的遞延未實現評價損失後,還有1364億元新台幣未實現評價利益,且還有黃金未實現評價利益3000多億元及法定公積8000多億元足以因應,強調財務健全。
而根據《中央銀行法》規定,匯率變動的未實現評價盈虧不列入央行年度損益,而是列入資產負債表的「兌換差價準備」。且央行每年可提列一筆「兌換損失準備」,來因應匯率變動風險。
也就是說,當新台幣貶值,產生的匯兌利益不能全數當年分配,而是累積在準備金之中,反之若當新台幣升值,產生的匯兌損失就由準備金來抵沖,因此2017年匯損並不會直接衝擊盈餘數字,使得央行去年淨利仍達2254億元,與前年持平。這也難怪新任央行總裁楊金龍依舊定調,年度央行盈餘仍將維持1800億元新台幣不變。
事實上,這並非是央行第一次因新台幣升值而受到波及,2010年那年也同樣因為台幣兌美元大幅升值,據《彭博》報導,當年匯損金額高達1.38兆元,除了前一年準備金餘額約7187億元及當年增提的兌換損失準備1629億元全數沖抵之外,還提列了遞延兌換差價損失5015億元,而2012年又出現近4900億匯損,準備金直到2013年才回補有餘。
2019年美元恐轉弱,匯損壓力持續?
元大寶華綜經院26日將2018年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均價預測從6月的30.1調整至30.2,並預測3、4季匯率分別為30.8、30.9;預測2019年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均價為30.7,各季匯率分別為30.9、30.8、30.6、30.5。
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長梁國源也針對國際美元走勢提出看法,他認為,今年年底之前,美元依舊有「微升」空間,換言之,台幣即微貶,如此一來可望舒緩央行的匯損壓力。但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美國經濟可能不再獨強,且當前美元指數已明顯高估,為長線美元指數帶來下行壓力。
從預估數字來看,2019年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均價30.7,逐季走低至30.5,也意味著2019年美元可能會轉弱,對於央行來說,匯損壓力恐怕將持續。
而央行將於27日下午召開第3季理監事會議,會後總裁楊金龍將如何針對匯損議題提出說明,預料也會是外界聚焦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