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光粼粼岸邊盤旋的老鷹、大煙囪、火車站、船隻鳴笛聲響和有時間痕跡磚牆泛黃的港邊建築。想要親臨典型港口城市景像,不需遠奔英國利物浦、日本橫濱、美國紐約,只要到台灣北端的基隆港,就能夠目睹許多國際型港口城市的生活景像,並想像17世紀開始,這裡就已經扮演台灣經濟門戶的角色,見證了三百年來的興衰。
對海島住民而言,總是習慣想像,從港口離開望向海洋另一端的開闊世界,卻鮮少願意回眸凝視,試想:「如果在海上看基隆,會是什麼樣子?」
尋找土地認同對於年輕世代已不是口號空談,由一群台灣當代藝術創作者參與策劃的《夜視。基隆港》展覽,便透過攝影、裝置、錄像、聲音、行動等媒材,將基隆地景和人文地貌,用互動形式,邀請民眾重新觀看這個日常居住的港口城市。
六位當代台灣藝術家眼中的基隆
早期曾以油畫創作經驗中縝密構圖巧思作為攝影作品基底的何孟娟,變以豐沛感性的攝影翻轉觀看的角度,找出基隆新舊並陳的「建築進行式」的美感視野。
專長攝影紀實的涂維政,則以「影像銀行」進行基隆港周邊的空間拓撲,尋找城市與記憶被遺忘的角落。
聲音藝術家吳燦政從2010年就開始進行「台灣聲音地圖計畫」,在長期的錄音工程中,去記錄台灣各地環境的聲音,也將在此次展覽中呈現基隆聲音地貌的變遷。
何孟娟作品「女孩-小南」
關注基隆在地文化變遷與環境議題
作品關注海洋與環境議題的康雅筑將以「曬魚乾 III」展示各類台灣原生魚種,作為我們身在這片土地需與環境依存共榮的提醒。
熱愛探討在地文化風土與自身文化差異的藝術家程仁珮,則設想一個因污染過於嚴重的未來港,以行動裝置討論人類與海洋的關係。
擅長以文字構築詩性空間的劉耀中,在旭川河出海口的燈光裝置則遙想曾經因為現代化發展而被犧牲的城市水文和都市紋理。
當夜幕吸去城市面容裡紛亂的資訊和生活壓力,給自己一個呼吸海洋空氣的時間,到《夜視。基隆港》有機會看見基隆閃爍著點點燭火與星光輝映。重新看見基隆在保存與革新之間拉扯,在歷史與現代化之間擺盪。換個角度,其實這裡很美。
涂維政的「影像銀行」
時間:2016/09/24-10/23 週二至週日 09:00-17:00,免費參觀
地點:基隆海洋廣場、基隆文化中心一樓大廳、基隆港周邊導覽《夜行基隆港》
時間:2016/10/15 16:30
地點:《夜視。基隆港》展覽地點及基隆港周邊區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