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知名NIKE、Under Armour、Lululemon等品牌代工的紡織股儒鴻又得了一項「台灣之光」,有科技業奧斯卡之稱的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19日出爐,其中,工研院率先與儒鴻合作的「超臨界流體染色與機能化同步技術」,成功為台灣奪下一面研發獎項,強調染色過程中以二氧化碳取代水,落實循環經濟,預料也將是儒鴻下一個金雞母產品。
今年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共有1000多項創新科技角逐,此次工研院與儒鴻所合作的研發技術勇奪百大科技研發獎。工研院表示,傳統技術是染色與添加機能分開的兩道工序,此項技術以二氧化碳取代水,且將染色與機能化二合一同步完成,染色用的二氧化碳還能循環回收利用,落實「零水」資源染整製程,每年約可省下1.15億噸的水,相當於3座新竹寶山第二水庫水量。且染色後的機能布料,吸濕排汗達國際標準,符合Nike DriFIT標準。
儒鴻砸重本創新研發,打造紡織股王
事實上,1977年以50萬資本額起家的儒鴻,雖然是傳統產業,但在董事長洪鎮海的帶領下,堅持「創新」視為推動企業成長的重要動能,如今每年已平均投入將近10億元的經費研發新品,相當於每年可開發出3000種新布料。
而大膽創新與研發耕耘下,也成功讓儒鴻維持高獲利表現,2017年儒鴻全年營收242億、EPS 11.12元,今年表現更是強勁,前3季營收達到200.25億元,年增 16.5%、 EPS 11.43元,已一舉超越去年全年。
不只有今年,其實早在2016年的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獲獎名單當中,就已經可以看到,儒鴻與工研院所合作開發「iSmartweaR智慧感知衣」脫穎而出。近兩年來,這項技術結合工研院、林口長庚醫院,研發智慧病人袍測量病人夜間呼吸心跳,預計今年底將完成人體測試。
與儒鴻合作長達18年,工研院讚:趨勢代表!
然而,儒鴻與工研院的合作並非近幾年才開始,而是早在18年前就已經展開了,當年一起投入研發的工研院材化所纖維暨紡織化學品技術組組長唐靜雯回憶,當年儒鴻董事長洪鎮海想要補足紡織業化學配方因而找上工研院,沒想到一合作就已經進入第18年了,「他(洪鎮海)是一個很願意研發的廠商,他能夠容許失敗、他希望你可以再來,我覺得他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很勇於投資。」
「他(洪鎮海)對市場的敏銳度很高,常常會建議我們去做什麼方向,這個是我們研究同仁讀了很多的paper都不一定看得到,比如說,這次得獎的超臨界機能化同步技術,是早在幾年前他就看準趨勢會往這個方向走…我印象很深的是,每次他跟我說什麼題目,結果真的很準!」唐靜雯印象深刻地說。
唐靜雯指出,此次與儒鴻共開研發的「超臨界流體染色與機能化同步技術」長達將近4年之久,研發團隊重複做了上千次的實驗,加上跨領域的摸索合作之下才完成驗證機制,「很多廠商很害怕研發失敗,可是他(洪鎮海)可以接受工研院在研究開發過程中遭受挫折,所以為什麼可以與儒鴻合作這麼長,就是因為他們可能有看到一定的前瞻性。」
傳統訂單倚賴人力,儒鴻也拚產業AI化
此外,面對人工智慧浪潮來襲,儒鴻也同樣領先同業,今年正式與資策會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合作,借助資策會的人工智慧AI 聰明解決方案,建立訂單匯入自動化系統,全面簡化人工作業程序。
儒鴻董事長洪鎮海指出,過去接到國外訂單之後,須倚賴人工輸入、彙整後才能將訂單資料轉至ERP(企業資源規劃)系統,耗時費力,透過與資策會合作之後,導入 AI 應用,提高訂單系統整合速度,「本來可能要花24小時,現在變成2個小時。」
洪鎮海霸氣的說,「投入多少錢並不是問題,而是一種精神跟觀念的問題…給同仁工作的品質能夠提高,工作效率無形中也會提高,所以管理階層不能不注意到這一塊。」
「研發是辛苦的,敢走這條路,就不要怕失敗,怕失敗鐵定不會成功,最怕的是,你沒有繼續堅持。」最後,洪鎮海用這段話共同來勉勵一群同樣正在投入研發的研究人員及廠商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