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府財政被國際評等機構按了一個讚,惠譽信評14日發布調升台灣政府評等,由國家評等上限‘AA’調整為‘AA+’。前海基會董事長、台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洪奇昌認為,台灣政府財政紀律良好,但投資多年不振,應放寬政府舉債上限到GNP的55%,帶頭投資,可促進經濟成長,不再悶經濟。
惠譽信評14日調升台灣政府信用評等,並指出,2016年的各級政府餘額盈餘達到GDP的0.1%,是近20年內的首次,財政狀況繼續穩步改善,並預測2016年的預算赤字為GDP的0.7%,低於之前預計的1.2%,足以使公共債務維持降低的趨勢。
財政良好,台灣非希臘
對此,洪奇昌指出,台灣政府財政紀律良好、超額儲蓄率創歷史新高的35%,應該大膽放寬《公債法》中的舉債上限,例如達到GNP的55%,以提振投資,政府帶頭去投資改善生活品質的公共建設,促進經濟成長。
「大家說台灣會成為下一個希臘,是太小看台灣了,我們舉債占比還不到40%,希臘是180%。」洪奇昌指出,雖然媒體常以「財政惡化」、「政府潛藏債務飆高」、「政府舉債快破表」來形容國家財政情況,但實際上台灣體質良好,他指出,經濟強國美國公債與GNP比重是100%左右、日本是200%多、新加坡也是超過100%。
他解釋說,40年前台灣有東西方冷戰對抗的紅利、日本企業出走,因此接上了全球的價值鏈、生產鏈,美國、日本消費,亞洲四小龍生產,但這個位置在1990年代以後悄悄的改變,中國取代了四小龍,因此必須找到新的成長動能,而國內資本形成(即投資項目)長期不振,政府應放寬舉債上限,帶頭投資。
事實上,洪奇昌並非第一個認為政府應放寬舉債上限者。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趙文衡也曾多次主張放寬政府舉債,原因是「台灣舉債上限如此嚴苛,已無法有效因應全球化下頻繁發生的經濟危機。」他指出,台灣和日本一樣是內債多於外債,日本高債務下還安然無恙,是因為有高儲蓄率支撐。
法令鬆綁,提高競爭力
洪奇昌則進一步解釋,政府可以進行大型民生需求的公共建設,例如對雲林、嘉義、台南等地進行地下水道工程改善等等。
「現在的情況,單純只靠鋪馬路可能無法對經濟成長帶來長遠的貢獻。」前台經院六所所長楊家彥承認,「投資」可以帶來未來的生產力,然而要做出讓台灣有未來競爭力的改革,應該是法令鬆綁。
楊家彥說,像是Airbnb這種新的經濟模式,在舊的法規中格格不入,也許政府需要做的不是砸重金做硬體的公共建設,而是針對軟體如服務業、數位產業的限制做出鬆綁,這樣新的競爭力就來了。
經濟小辭典:
GDP經濟成長主要靠 C+I+G+X-M
分別代表 消費(C)、投資(I)、政府支出(G)、X(出口)、I(進口)
這兩年來出口持續衰退,X-M項萎縮,因此專家主張可以提高I項目來帶動經濟成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