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F從金雞母變燙手山芋 「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賣什麼?」


從前年起,TRF爭議層出不窮,不少投資人求助無門,直到這個月初金管會銀行局新任局長王儷娟展現鐵腕作風,下令國銀在十月底前要跟投資人達成和解,否則後續不得拒絕調處或是仲裁要求,投資人才得以看到一線生機,然而此舉也引發美國、歐洲兩大外資商會不滿,讓輿論延燒到最高點,外界更有不少人質疑,這根本擺明要國銀吞下所有「壞帳」。

客戶違約時,銷售銀行就得負責賠

其實TRF是一種選擇權商品的一種,這類的商品多是由國際投資銀行所研發發行,也就是所謂的「上手銀行」,而國銀則是負責代理銷售,扮演類似仲介商的角色,從中賺的是銷售傭金和手續費。所以真正的莊家其實是國際投銀,單從中間商角色來看,客戶若出現虧損,國銀不會有賠錢的問題。

不過,由於TRF是每月定期結算的商品,若遇到人民幣貶值,客戶就必須再增補保證金,若客戶繳不出來,上手銀行就會向銷售銀行追討,因此國銀須提存一筆「存出保證金」,類似先幫客戶代墊保證金的概念,一旦投資客戶違約、或是遭到斷頭還不出錢,國銀就會損失。也就是說,當投資客戶倒閉了、完全沒有錢賠的時候,上手銀行若要求清償,下手銀行不能說不賠,等於風險完全轉嫁到銷售銀行身上。

在去年8月人民幣重貶時,據媒體報導,北富銀被上手銀行追繳保證金約新台幣300億元、中信銀則被追繳200億元左右,損失慘重,引發市場震撼。據金管會統計,在去年年底時,國銀對TRF的存出保證金也到達1000億最高峰。

TRF商品之複雜,連銷售銀行都搞不清楚

這樣的風險轉嫁恐怕是國銀本身也始料未及,一名熟悉金融市場的律師指出,「回顧先前的雷曼連動債風暴,其實上手銀行和下手銀行間的資訊常常不對等,上手銀行在簽約的時候,都會告訴你『資訊是真的』,但等到出事時,它就說『我們很多資訊也都從市場看來的』,所以說,有時候連下手銀行都不太清楚自己到底在賣什麼。」

正所謂風水輪流轉,事實上,在過去一、兩年TRF曾經是國銀最好賺的商品之一,據金管會統計,從2014年至2016年3月,總獲利約為131億元。「國內低利率環境以久,飽受低利差之苦的銀行業,只能靠財富管理來增加收入,賣基金、賣保險,什麼都賣,TRF這種商品最好賺,當然大家之前一直推,」淡大金融系教授李沃牆表示。

立委吳秉叡就曾在質詢時指出,銀行銷售人員最高可以抽TRF名目本金的2%當作傭金,一個兩年期的契約,就能足足抽24期,商品賣得好,手續費也抽得高,TRF曾經是國銀的金雞母,現在卻變成大麻煩。

近期人民幣重挫影響不大,但考驗還在後頭

而近日人民幣貶不停,人民幣中間價一度失守6.7關口之後,市場對於人民幣續貶走勢的看法升溫,是否會再度重創金融業?對此金管會先前曾表示,由於之前引起慘賠的TRF商品,多已在今年初陸續到期,新契約數量不多,因此人民幣這波重貶,對國銀的影響有限。

至於之前災情慘重的中信金,其財務長高麗雪也指出,由於手上承作的部位逐漸減少,大家對風險的認知也明顯提升了,目前並未發現有太大的波動。只是根據金管會統計,到今年8月底為止,國銀針對TRF等複雜高風險商品提存的呆帳金額還有100億以上,將持續面對龐大的財務壓力。

此外,國銀後續還得面對投資人指控不當銷售、詐欺等法律問題,李沃牆表示,「TRF商品本身其實沒有問題,畢竟這也是金管會核准銷售的,但是銀行到底有沒有誤導或利誘之嫌,必須徹底釐清並檢討。」國銀在TRF銷售產業鏈中,其實並非最大受益者,但若未來在銷售上無法做到自律、短視近利,類似爭議恐怕會一再發生。

 

《閱讀延伸》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