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長吳釗燮今天(17日)在立法院強調,由於「中華台北」常被中國翻譯為「中國台北」,對於台灣來說是極大的困擾,若情況允許的話,我國參與國際組織,應避免使用「中華台北」,應該優先使用「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或「台灣」。
被翻譯為「中國台北」,吳釗燮:應避免使用「中華台北」
吳釗燮強調,我國國名就是「中華民國」,參與國際活動當然是以國名為主,但如果需要彈性,可以用「中華民國台灣」或「台灣」等名稱,以避免被矮化;若真被迫使用「中華台北」,則必須確保我方的獨立參與,且享有與其他會員國相等的權利與義務。
事實上,外交部於12月10日即發布「政府機關(構)辦理或補助民間團體赴海外出席國際會議或從事國際交流活動有關會籍名稱或參與地位之處理原則」,建議民間團體在參與國際活動時,也應捍衛台灣地位。
外交部發言人李憲章說,外交部立場其實沒有轉變,但因近來對岸打壓日急,於是主動邀集各部會研商訂定這份「處理原則」,作為民間團體參考應處的準則。
值得注意的是,國防部出資成立的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近日發表3份年度分析報告,分別是「國防科技趨勢」、「中共政軍發展」、「印太區域安全」;文中只要提及對岸,一律以「中國」稱呼,不再是中國大陸、也不是中共,是軍方相關單位僅見。
拒絕被矮化,外交部不接受中國台灣
根據該原則,國際上我方首要的正式名稱為Republic of China或Republic of China(Taiwan),又或者在顧慮國際參與及與會尊嚴的情況下,Taiwan也是可接受的名稱。
外交部強調,絕對不接受Taiwan, Province of China、Taiwan, China、Taipei, China、Chinese Taiwan等貶低國家地位的名稱;若非得使用Chinese Taipei的話,應盡力駁斥或避免被扭曲為「中國台北」,也要爭取隸屬T排序而非C排序,以免遭矮化成中國的一部分。
由於中國經常在國際上宣揚Chinese Taipei為「中國台北」,因此,排除中國的打壓與干預,成為外交部的政策主軸之一;然而,從外交部明年度援外預算編列中可看出,強化與友邦國的交流也是其十分重視的議題。
加強友邦交流,外交部編列111億的預算
根據外交部108年度援外預算報告,編列新台幣111億6382萬1000元做為與友邦雙邊、多邊合作計畫經費,約佔我國國民所得毛額(GNI)的0.06%,主要交流模式包括,協助友邦民生基礎建設、改善當地醫衛教育水準與提升產業品質等。
報告也提出,期望透過推動有利於雙方的合作,發揮台灣優勢,幫助企業拓展海外市場。至於無邦交關係的美國、日本與歐盟等,外交部也會在有限的經費下,積極拓展合作關係。
由於兩岸關係的演化,讓台灣的外交面臨重重挑戰,在使用的國名都備受爭議的情況下,能發展的空間確實很有限,但近日歐美國家皆有發表友台的言論與政策,或許是暗示台灣,有更多交流的空間,外交部如何詮釋這樣的行為,又會不會改變後續的政策?值得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