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走在時代浪潮前端的獨行者──方儉


 「我今天就一個人站出來,代表千萬人吾往矣…這戰爭我們就自己打,我想我的心境大概就像是《阿甘正傳》裡頭的阿甘一樣,就是開始跑,一直一直往前跑,大家就會一直看到我在做這件事情,而我就做我要做的事情…」

10月25日上午,有一場「特別」的請願活動在行政院旁舉行,怎麼說這場請願活動很「特別」?因為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民間對官方的請願活動總是會有人拿標語、拉白布條,浩浩蕩蕩號召各方支持團體來相挺。

發起公民電力公司,獨自一人向林全請願

但是這一場請願活動,沒有標語沒有布條,從頭到尾只有一個人獨自講了50分鐘,可以說陽春到不能再陽春了。這場請願活動的主角,就是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方儉。

「這是我6月29日給郝明義的報告,那是林全沒有看到的,也是大家都沒有看到,我今天要在這裡再跟大家報告一次。」方儉在行政院前跟著幾位前來採訪的媒體記者說。

其實那天他以「公民電力公司發起人」的身分向行政院長林全請願,申請設立「公民電力公司」,「唱獨角戲」的景象跟他當下的心境頗為吻合,因為他很清楚這一路下去,他就會像是《阿甘正傳》裡的阿甘,就算只有自己一個人,他還是要跑,他要大家都看到他在跑,進而加入他的行列。

只是做這種類似「阿甘」的事情,對於方儉來說已經不是第一次。

今天大家覺得「非核」很正常,也逐漸明白所謂便利、便宜的核電,背後其實潛藏著巨大的危險以及難以處理的核廢料問題,尤其在日本311核災之後,「非核」更是成為社會共識、世界的潮流,甚至目前執政的民進黨小英政府還設下2025非核家園的目標,所以今天如果有人說「非核家園」,大家會覺得「那有什麼?」

但是在30年前,要是有人敢提出這樣的主張,不僅「曲高和寡」,一般人根本聽不懂,還可能因為直接挑戰了國家利益、挑戰了台電的既得利益者,可能會有身陷囹圄的危險,但是不管怎麼樣,當年的方儉他就是提出了這樣的主張,而且還「身體力行」親身去推動這一整個運動。

30年前就看到核電的種種問題

一九八七年,方儉以一位民生報菜鳥記者之姿,先是揭發了台灣「用馬肉冒充牛肉」新聞,因此一炮而紅奪下金鼎獎,接著他更揭發了從沒有人敢碰觸的台電核電廠隨意處置核廢料,導致核電廠員工罹癌的問題。

當時年僅二十多歲的他,深入核電廠的核心地帶,揭發台電「核電幫」是怎麼披著高科技的外衣,骨子裡卻充滿了封建、官僚、腐化的腥臭,而這些他第一手現場真實報導一出,可說是震驚當時社會各界。

那時候方儉不僅當記者還投身環保運動,在當時他更是少數參與環保運動的外省人。由於眷村出身背景,所以就有親戚跑來警告方儉:「你做什麼我們不管,但是別妨礙別人賺錢。」不過就算各方壓力接踵而來,他的腳步還是沒有停下來。

之後他把一九八七年到一九八八年之間,探查台灣核能發電腐化問題的文章集合,撰寫成《核能馬戲班》並對外出版,如今《核能馬戲班》這本書,成為台灣空前絕後唯一一本深入核電廠的調查報告,方儉甚至在這本書的序言中就已經表明:「他反對興建核四」。

30年後的今天,「非核家園」成為主流,花了四千億元蓋完的核四也已經封存,現在回頭看《核能馬戲班》這本書,你會發現方儉比一般人早30年就看到核電種種的問題,這不得不讓人佩服他的「先見之明」。

 社運界的獨行俠

只是先知總是寂寞的,方儉就是一個走在時代浪潮先端的人。

「就像他寫《核能馬戲班》,那是比一般人早了30年就看到問題了,但是就是因為他總是看得太早、太遠、看得太前面了,所以他當下講的東西,一般人根本不是無法體會就是聽不懂,」一位認識方儉多年的朋友說。

 如今他又再一次走在時代浪潮的前端,也就是提出「公民電力公司」的構想,果然就像30年前提出「核電有問題」一樣,又是知音寥寥無幾,方儉的「公民電力公司」構想一說出口,很多人又說,聽不懂他在說什麼。

 「我們不發電,我們只做能源管理,透過團購電力的方式,我們教你怎麼樣更有效、聰明的用電。所以我們有三個訴求那就是:用電自主權、用電的選擇權、用電的議價權。」方儉說。

方儉表示,雖然7月間曾有2次機會面見林全院長,但是他並沒有機會把發現「不缺電」的情況向林全說明,雖然台電管理問題重重,但從最簡單的數字,就可以看出台灣不缺電,而是缺需求面管理,這部分可以依現行《電業法》申請設立,從台電購電、再轉售用電戶的「公民電力公司」,具體協助消費者有效管理使用電力。

台灣不缺電,但缺能源管理

方儉也具體舉出能源局與台電公開數據中的矛盾。能源局公布有48GW的發電機組裝置容量,而台電公布的只有41GW,因為少了7GW的汽電共生。儘管台電堅稱這些汽電共生是廠商自己用的,不能調度。但根據能源局公布的合約與台電購電數據,證明台電不僅有絕對的調度汽電共生的權力,而且台電每年購買了100億度的汽電共生電力,如用在尖峰期間,足以支應電力需求,不可能在電力需求只有32GW時就缺電。

另一方面,即使真的缺電,台電未依《電源不足時期限制用電辦法》規定的標準作業程序來進行限電,若依此SOP進行,先行通知大用電戶在特定尖峰時間瞬間減少用電,也可以解決短暫的缺電問題,而不是像台電所形容的「分區輪流停電」的狀況。

方儉指出,雖然供給面有大量的餘裕,但是台電並沒有做好需求面管理,所以每天的離峰、尖鋒有巨大的差距,這是台灣電力系統真正的危機,這也是缺乏需求面管理。

針對這些問題,方儉認為,必須由民間籌組電力公司,不是發電賣電,而是以電力用戶客製化的價格方案,縮小離尖峰用電的差距,不但可以讓用電戶的電費降低,更有益於發電機組的效率提升,和電網輸配電系統的穩定性,可以說是多贏的策略。

他構想未來「公民電力公司」是開放每個民生用電戶,包括家庭和商業用電,可以以2000元入股,即可一方面記錄分析自己用電情況,像買電信套餐的方式認購不同組合的電力,由公民電力公司代表參與的用電戶,以台電的「電價表」購買適合的電力,再轉售給用戶。

選擇走一條別人不願走的困難路

「其實以當前電業法以及技術、資金等方面,就可以完成這項跨時代的電力轉型正義,只是沒想到10月20日行政院公布的《電業法草案》,竟將『公民電力公司』的法源依據都一筆鈎銷了!」方儉說。看來接下來「公民電力公司」能不能成,首先要挑戰的就是各方正在熱頭上的「電業法修法」,光用想像就可以知道,這又是一條很難走的路。

立法院永續會前執行秘書賴佩茹認識方儉二十多年,在她眼中,方儉是一個面惡心善,對別人嚴格,對自己更是嚴厲的人,「他總是選別人不願去走的路去走,會不顧一切去追求理想。」

與方儉一起打過多場戰役的台灣環保聯盟秘書長陳秉亨,則認為方儉是個鬼才,「他提出很多很好的想法,只是現實的執行面跟不上,如果執行可以配合,其實就會相當厲害」。

其實方儉自己也知道「公民電力公司」這件事情,他如果一頭栽下去,就只能一步一步很偏執的走下去…不過,顯然他並沒有因為看到眼前的種種困難就退怯,反而是去挑戰這個「困難」,就跟當年喊出「非核」的主張一模一樣。

有人說,像方儉這樣的人,內心都有一個很大的缺口,所以終其一生都在努力追求心中那個「大善」,因為唯有如此,他的生命才能完整,至於他的「缺口」從何而來,他心中終極追求的「大善」到底是什麼?這恐怕只有方儉自己才會知道了,隨著「公民電力公司」緊鑼密鼓的展開,他又將踏上另一條不歸路。

《 延伸閱讀 》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