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床下背痛30分鐘以上別輕忽!醫:出現「6症狀」小心僵直性脊椎炎

醫藥保健

現代人工作繁忙、壓力大、或是因運動過度導致傷害等,據統計有超過8成民眾有腰酸背痛的經驗,但如何去判斷腰痛、下背痛有可能已經是「發炎性的腰痛」了呢?發炎性腰痛中最典型的疾病就是「僵直性脊椎炎」,哪些人屬於高風險族群?又該如何早期診斷?

三軍總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治醫師盧俊吉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慢性的脊椎發炎,大多發生在45歲以下的男性,男女比大約為9:1,發病原因與免疫系統異常或遺傳有關。那麼僵直性脊椎炎有哪些臨床徵兆?

醫師:出現「6大症狀」小心僵直性脊椎炎

盧俊吉解釋,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通常由薦腸關節開始發炎,「典型的僵直性脊椎炎症狀為早晨剛醒時的腰酸背痛,也有的是腳後跟(阿基里斯腱)腫痛讓病人痛苦不堪,因為這兩種情況常會讓病人無法正常行走。」

他指出,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普遍具有以下症狀:

1.早晨睡醒後下背僵硬、疼痛和活動受到限制(尤其在早晨起床時下背疼痛與僵硬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少數侵犯到胸椎的患者,輕者胸口疼痛,重者可能會造成呼吸困難)

2.部分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會合併眼睛虹膜炎

3.皮膚乾癬

4.發炎性大腸性疾病等相關併發症

5.手指紅腫痛

6.腳後跟(阿基里斯腱)腫痛

盧俊吉指出,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通常由薦腸關節開始發炎,典型的僵直性脊椎炎症狀為早晨剛醒時的腰酸背痛。(攝影/陳稚華)

單靠X光無法精準判斷...MRI測「早期僵直性脊椎炎」

盧俊吉表示,僵直性脊椎炎影像學診斷標準,包括X光片顯示薦腸關節兩側第2度或是單側第3度以上發炎,以及核磁共振成像(MRI)顯示薦腸關節骨髓發炎。傳統利用X光片檢查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僅能看到患者的發炎程度在兩側第2度以上,或是單側第3度以上,並合併上述提到的早晨睡醒後下背僵硬、皮膚乾癬、手指關節、腳後跟紅腫痛等症狀。

他進一步解釋,傳統診斷僵直性脊椎炎,主要是透過X光片檢查,將薦腸關節發炎程度分為4度,「第1度是脊椎薦腸關節輕微發炎、第2度是骨頭出現些微損傷、第3度為關節表面嚴重凹凸不平受損,最嚴重的第4度,則是患者的關節出現沾黏,也會用脊椎旋轉的角度判斷患者是否已到失能的程度。」

根據三軍總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的研究顯示,MRI可以檢測早期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薦腸關節慢性發炎引發的骨髓水腫和結構損傷,而X光片僅能顯示結構損傷,尤其可以使用於亞洲患者的早期診斷。

核磁共振顯示薦腸關節關節破壞。(圖片來源/盧俊吉醫師提供)
薦腸關節X光片不符合僵直性脊椎炎診斷標準。(圖片來源/盧俊吉醫師提供)

盧俊吉指出,第1度和正常其實不太好分,但透過MRI可以提早發現是否有早期發炎,也可以看到骨頭是否有水腫的現象,以及協助診斷下背痛但發炎指數皆正常的早期僵直性脊椎炎病患。「不過重點還是患者要先有症狀,有些像喜歡跑步的人、孕婦、軍人...做核磁共振都發現有異常,有時候其實是過度診斷,所以病人一定要有症狀。」

三總的研究顯示台灣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具有較少的骨髓水腫,「我們運用常規X光片檢查及MRI來幫助正確並早期準確診斷僵直性脊椎炎病友的早期薦腸關節炎和結構變化。」他也提到,僵直性脊椎炎如果不去管他,破壞會越來越明顯,「到後面會變成脊椎僵硬、沾黏,腰痛到半死也不能動。」

僵直性脊椎炎該如何治療?

至於僵直性脊椎炎該如何治療?

盧俊吉表示,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目標是維持骨骼的最大活動範圍,可分為藥物療法和非藥物療法,「藥物療法包括非類固醇的消炎藥及新型生物製劑,控制發炎及減輕疼痛,治療目標為讓患者回復正常工作及社交活動;非藥物療法如熱敷可以緩解發炎的症狀,也可使肌肉痙攣、脊椎僵硬得到改善。」

他也指出,腰背部的運動可增加脊椎的活動度並強化腰背部的肌肉,防止脊椎僵直變形,游泳可以增加肌力及關節的活動度,建議病友要定期來門診追蹤治療,未經醫師許可,不可任意停藥或減低劑量,病情才能得到控制。

盧俊吉表示,以國際上的標準來說,只要有僵直性脊椎炎,至少要做一次核磁共振,即便已經到第4度。他也再次提醒並建議,X光片沒有出現明顯症狀但仍有下背痛、關節紅腫脹痛、早上起床腰痛超過半小時、50歲以上、關節發炎紅腫痛、乾癬、腸道症狀、家族史、發病在45歲以前......這些族群應做核磁共振檢測,避免僵直性脊椎炎惡化。

醫師小檔案_盧俊吉

現任:三軍總醫院內科部風濕免疫過敏科主治醫師
學經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博士班、三軍總醫院澎湖分院風濕免疫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
專長:風濕免疫過敏免疫科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