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9年台美斷交後,台美關係一直是由《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規範,4月10日適逢《台灣關係法》40週年,這部法令相伴台灣歷經民主轉型過程,對台灣有深刻及重要的影響。
本週《信傳媒》將透過一系列報導,和您一起回顧《台灣關係法》立法的始末和歷史意義,以及在川普政府上台後,台灣該如何面對全新的美中台三邊關係。
1978年12月15日深夜,時任總統秘書的宋楚瑜接到美駐華大使安克志(Leonard S. Unger)一通急電,在宋楚瑜建議下,蔣經國總統立刻接見大使,不久安克志便在七海官邸宣讀了方才收到的華府秘電:《美中建交公報》。
宋楚瑜半夜急電蔣經國
蔣經國知情不過短短7小時後,美國卡特總統與中共領導人鄧小平便正式發表美中建交聲明,自1979年1月1日起生效。
當時的外交部常務次長錢復試圖力挽狂瀾,亟欲將中美建交對台美外交關係的影響降至最低,然而終究形勢比人強,最後台美斷交、廢除《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美自台撤軍。
隔日蔣經國總統在電視上就此事發表《告全國同胞》演講,引起全國一片譁然,台灣人民深有被美國拋棄及背叛之感,某種出於憤怒的愛國情緒急待宣洩,當美國副國務卿克里斯多夫(Warren Minor Christopher)代表總統前來商談斷交後續事宜時,其座車在台北街上甚至遭蛋洗和投石攻擊。
這個畫面被拍了下來,放在台灣歷史教科書上,因此無論是否親身經歷那個時代,它都成了某種台灣人的集體回憶,某種痛苦的「失敗」象徵。
美中關係正常化,卡特為了聯中抗俄棄台灣
事實上,美中建交並非事出突然。戰後美蘇兩大強權陷入冷戰對峙,韓戰越戰更加深美國圍堵蘇俄的壓力,反觀50年代末中俄關係惡化,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聯中抗俄便成為一個相當吸引人的選項。
況且70年代末中國在鄧小平領導下改採改革開放路線,顯示其有意加入世界經濟體系,因此無論出於政治或經濟意圖,中美關係正常化恐怕都在所難免。
然而美中建交事前連華府都只有少許人知情,更別說是國會,因此當議員得知自己被卡特總統蒙在鼓裡時,無論立場親中還是親台他們對此一致感到強烈不滿。
縱使程序上美方應提前3星期告知台灣,根據2013年美國解密外交文件,卡特採取「閃電建交/斷交」是擔心國會出手阻礙美中建交,還有台灣可能採取的極端回應,包括發展核武、與蘇聯靠攏、宣布獨立或乾脆與中國統一。
在不願美中建交橫生枝節的心態下,美國會議員和台灣便在整個決策過程中遭到邊緣化。
美國會催生《台灣關係法》,美中台關係成三角制衡
儘管美國和台灣名義上「切八段」,終止一切正式外交關係,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上代表「中國」行使主權國家權利,但這並不代表台美之間的交流就此冷卻,甚至因為中國角色的轉變而變得更加複雜,因此有必要重新定義、規範雙方的關係。
1979年為了因應台美斷交,美國國會通過《台灣關係法》,同年4月10日經總統卡特簽署生效(但正式生效日期追溯回1月1日),成為一部美國國內法。
《台灣關係法》基本精神並不複雜,美國制定此法的主要「目標」是這2點(以下條文摘自美國在台協會《台灣關係法》):
1. 維持西太平洋地區的和平、安全及穩定。
2. 維持美國人民和台灣人民的商務、文化及其他關係,以利推行美國外交政策。
而為了達到這兩項目的,美國可採取以下「政策」:
1. 任何以非和平方式決定台灣前途的企圖,包括經濟制裁和禁運,將被視為對西太平洋地區的和平造成威脅。
2. 美國可提供防禦性武器給台灣人民。
3. 美國可抵抗任何以武力或其他高壓手段,危及台灣人民安全及社會經濟制度的行動。
或許當時台灣人還看不出這種「降級」似的《台灣關係法》有什麼好,但隨著兩岸關係風雨飄搖、起伏不定,《台灣關係法》的重要性終究凸顯了出來。
由於其賦予美國對台協防或軍售的法源,無論你認為這將保護台灣不受中國進犯,還是認為美國不過挾台灣以令中國,雖具有解釋和實踐的模糊空間,它在美國的一中原則下為台灣提供了某種制衡中國的力量,以及讓台灣維持其目前主體性的可能。
就算只是一種可能性,這也是中國所不樂見,因此據說鄧小平當時對《台灣關係法》表達了強烈抗議。1982年中美簽署的《八一七公報》對美國販售給台灣的武器性能和數量作了限制,美方也承諾將逐步減少對台軍售,但與其同時提出的對台《六項保證》(2016年方在國會獲准通過)中,又表示沒有設定對台軍售期限。
《台灣關係法》伴台走過40年,台灣見證春風吹又生
台美斷交、美中建交,台灣人民當下震驚、悲愴又憤怒,但我們還是繼續把路走下去,在多少前人奮力爭取下,迎來民主化過程,迎來第一次總統民選,迎來第一次政黨輪替,迎來第一次公投。
美國紐約大學法律學院教授孔傑榮(Jerome A. Cohen)認為,身為當年被斷交的「輸家」,台灣如今搖身一變成「贏家」,因為台美斷交某種程度上撼動了蔣家統治政權,間接促成80年代民主化浪潮,迫使國民黨加入具有民主實質的政黨競爭,因此《台灣關係法》的歷史意義重大。
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執行長賴怡忠則認為,近年興起的台灣認同、住民自決終與美中台關係文書中一再確立的「一中原則」背道而馳,讓美國對台論述不時產生矛盾,但他也觀察到2013年後美國開始跳脫「中美台三角關係框架」,跳脫美中關係來看待台美關係,正好應證蔡英文總統所強調:「台灣是世界戰略的台灣,不是兩岸關係約束的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