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知道,紅肉在高溫烹調後,相較白肉會產生較多的致癌物質(異環胺、苯并比等等),此類物質會促進身體發炎反應,進而提高乳癌、結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復發率)。因此在健康意識抬頭的時代,許多人開始選擇改吃素食或偶爾選擇蔬食的料理。但對於癌症治療期間的病友來說,吃素真的比吃葷好嗎?
這個問題,就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癌症病患治療期間的營養需求。
以蛋白質來說,正常成人每天每公斤體重需攝取1公克的蛋白質,但治療期間的癌友每天則需攝取1.2-1.5公克的蛋白質。以60公斤體重的患者舉例,約等於一整天約要攝取72-90公克蛋白質,換算成肉類約等於一整天要攝取約350-455g的肉類。即使以最低標準350g的肉類來看,相較於一般成人每天蛋白質攝取量60g換算成肉類約等於300g的肉類。而如果選擇素食的蛋白質,同樣的蛋白質攝取量,毛豆要吃到500g、板豆腐擇要吃到800g,量變得更多,在治療期間若合併有噁心嘔吐、腹脹腹痛、食慾不振等副作用,要吃到足量更是艱難。
而除了蛋白質份量問題之外,茹素的癌友還有以下4大常見營養缺乏的問題:
1. B12:B12主要存在於動物食品中,葷食者可從內臟、魚肉、蛋奶類食物或取蛋奶素者注意蛋奶類份量攝取、全素者可選擇海藻類或發酵黃豆類製品如味噌、天貝等,或由保健食品中補充。
2. 維生素D:經過肝臟及腎臟轉化後,作為一種激素調節鈣和磷的吸收,可促進骨骼的生長與重構,常見於奶類及其製品中。適度補充乾燥食品,如乾香菇,或者每天外出曬太陽15-20分鐘(早晨或傍晚,不塗防曬的情形下即可)。
3. 鈣質:除了注意維生素D的補充外,飲食上可多攝取奶類、起司、豆腐、深綠色蔬菜、黑芝麻等。
4. 鐵質:鐵質是組合血紅素、肌紅素的重要成分,並可幫助氧氣在體內運送,天然植物中含有的鐵為「非血基質鐵」,較不容易被人體所吸收,且容易受到其他食物干擾,因此茹素者較容易缺乏。注意飲食中多攝取紫色食物,如紫菜、紅莧菜、黑芝麻、紅豆、黑豆、紅鳳菜等。飯後補充維生素C的水果或補充錠,更可幫助鐵質吸收。
總結來說,因為在癌症治療期間,營養需求高於平日,但以蛋白質的分量來說,素食的份量相較葷食來說需吃的更多,較難以達成。因此,除非穩定茹素或因宗教或其他原因需要茹素,否則不建議於治療期間更改飲食習慣(葷改素);或者建議改吃蛋奶素,藉由雞蛋跟牛奶等較好搭配入菜的食材,增加食材的變化來降低用餐的負擔。
更多關於照料理:https://lihi.vip/6HMMm;臉書粉絲專頁:https://lihi.vip/Y9KN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