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躁症簡言之是由於腸道功能異常,表現出與排便相關的症候群。根據研究指出,腸躁症常見於年輕族群,隨著年齡增加而降低,與年齡小於40歲的患者相比,超過60歲的患者減少約50%。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2003年的研究,台灣腸躁症盛行率約為22.1%,其中20-39歲女性的患病率為29.5%......
你也有大腸激躁症(又稱腸躁症)的困擾嗎?是什麼原因導致腸躁症?又該如何避免及遠離它呢?
小心!日常5個壞習慣易導致「腸躁症」
台北榮總內視鏡診斷與治療中心消化內科主治醫師王彥博先表示,「罹患腸躁症的原因很複雜。」根據《神經胃腸病學與運動學雜誌》指出,心理壓力上升也會增加腸躁症的患病率,「由於人體下丘腦-垂體-腎上線軸(HPA軸)會受到壓力與女性荷爾蒙(女性雌性激素與黃體激素)影響,造成內臟中神經過度敏感而引起腸胃道不適。」
王彥博指出,也有其他研究發現,都會區腸躁症盛行率明顯較高,反映出都市生活的高度壓力影響居民的腸胃道健康。他表示,「像是蔬果吃不夠、便祕、晚餐太晚吃、吃宵夜、睡太少、運動不足這類女性的生活型態,與許多罹患腸躁症的高風險因子相符,如:2少(運動量少、蔬果攝取少)、3多(生活壓力大、多糖飲食習慣、女性荷爾蒙分泌),其他如抽菸習慣也都有可能讓這類族群成為準便祕型腸躁症患者。」
根據董氏基金會2013與2016年針對2136位民眾所做「身體快樂指數調查」,女性整體身體快樂指數分數為61.2分,較男性(65.1分)不快樂,而20-39歲女性身體快樂指數表現最差,尤其蔬果攝取與其他年齡層比較,不足情況最為嚴重。
如何遠離腸躁症?醫:18種水果能舒緩腸道症狀
那要怎麼做才能遠離腸躁症?有何具體辦法?
王彥博建議,要改善便祕型腸躁症或慢性便祕,每日應至少攝取25-31克膳食纖維,「培養規律的運動習慣與每日固定特定時間培養便意,也有助於排便與舒緩便祕症狀。」他進一步指出,食物中特定類型碳水化合物-FODMAPs(腹敏),已知可能是造成腸胃道敏感的關鍵。
「FODMAP攝取過多時就可能誘發腸躁症,但並非所有FODMAP都是腸躁症誘發因子,取決於個體對該食物的腸道敏感度。」王彥博建議攝取足量蔬果,同時可選擇高膳食纖維及低腹敏的蔬果舒緩腸道症狀,水果部分可選擇:木瓜、柑橘類、奇異果、檸檬、葡萄柚、草莓、番茄、百香果、火龍果、鳳梨、香瓜、哈密瓜、蔓越莓、藍莓、覆盆子、楊桃、榴槤、葡萄等。
董氏基金會營養師莫雅淳也提醒,20-39歲女性應攝取足量蔬果、培養良好生活作息、三餐定時不熬夜、避免吃宵夜。「除了至少應攝取3份蔬菜、2份水果(每份蔬菜煮熟約為半碗大小,1份水果則大約是一顆拳頭,如:柳橙、奇異果等),也應避免高油高糖食物的攝取。」
腸躁症會導致大腸癌嗎?
至於許多民眾會擔心:常便秘是否比一般人更易得到大腸癌?宿便跟大腸癌是否有關?腸躁症會導致大腸癌嗎?成美診所院長、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陳炳諴表示,目前研究沒有明確證據指出便秘及宿便是大腸癌的風險因子,易得到大腸癌的高風險因子包括:
1. 家族史(尤其是一等親有大腸癌)
2. 腸道瘜肉病史、過去曾罹患過大腸癌
3. 年齡(50歲以上)
4. 發炎性大腸炎
5. 低纖飲食
6. 缺乏運動
而腸躁症則是屬於功能性異常的腸胃疾病,陳炳諴指出,目前專家學者認為主要導因於腸道蠕動功能異常、臟器感覺神經過度敏感、腸道黏膜防護功能下降、腸內益菌叢失衡等原因加總而成,並非結構上的異常,「因此腸躁症不會變成大腸癌!」他強調。
不過陳炳諴也提醒,在下腸躁症診斷前,必須排除掉大腸癌的可能性,若是有較不尋常的症狀或是大腸癌高危險族群,須先做過大腸鏡檢以排除大腸結構性的問題,提早發現提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