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雙北市民購買專用垃圾,應該已經是稀鬆平常的事,事實上全台也只有台北市、新北市,以及台中市石岡區,採用垃圾費「隨袋徵收」。
從數據上來看,不論台北或是新北在回收率均有大幅的提升,石岡區則是在實施之後有明顯的垃圾減量,若這項是被認為「有效」的政策,為甚麼其他縣市仍遲遲不跟進,甚至2016年前環保署署長李應元也曾呼籲,其餘四都優先跟進垃圾費隨袋徵收,但卻紛紛被各縣市打槍。
近日,又有環保團體向台中市政府陳情,希望市府盡速將隨袋徵收擴及全市,以達到垃圾減量與減媒的目標,到底隨袋徵收在執行上會遇上甚麼問題?讓已經在台北實施近20年的隨袋徵收,在其他縣市卻成棘手問題。
每人每日垃圾量成長3.5倍? 人口增長是不爭的事實
7月底連日的大雨導致道路中斷,福壽山垃圾轉運站累積逾600公噸的垃圾,儼然形成垃圾山,台中市長盧秀燕承諾今年底預計全部清運完成,也提倡從源頭開始減量「自備、重複、少用」的綠色旅遊習慣。
除了梨山之外,觀察台中市近5年的垃圾量,2013年共產生79萬8656公噸的垃圾量,平均每人每日垃圾量產生量為0.385公斤,之後逐年上升,2017年從2016年81萬5996公噸成長到86萬3140公噸,但每人每日垃圾產生量從0.363降至0.354公斤,推測垃圾量的成長應該與成人口成長有關。
然而,2018年垃圾量卻突然暴增到126萬7112公噸,且每人每日圾圾生產量也增加到1.242公斤,一年的時間,一個人每天的垃圾生產量多了3.5倍,極不合理。
台中市環保局廢管科黃專員作出解釋,2018年初,環保署修訂廢棄物代碼,把原本都認為是事業廢棄物的員工生活垃圾,舉凡員工在公司吃的早、午餐,還有員工餐廳的廚餘,以及活動所產生的垃圾,都要改申報為一般廢棄物,所以垃圾量才會大量增加,其他縣市也有這樣的情形。
黃專員補充,且在過去即便員工生活垃圾廢棄物被列為事業廢棄物,但只要沒有在列管範圍內,也不需要申報(事業廢棄物),但同樣進焚化廠,焚化廠能消化的量就那麼大,不可能突然多很多。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隨著人口數逐年增長,每年生產的垃圾量就是會越來越多,在前年台中已經超越高雄成為人口第二大城,去年底還突破280萬人,垃圾量的成長一樣是台中市必須面對的難題。
實施隨袋徵收需要配套措施
有趣的是,其實早在前台中市長胡志強在任時就曾提出此政策,且據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台中分會專員林政翰透露,甚至還已經先買好了垃圾袋,但受到多位藍營議員反對而暫緩,當時他們反對的理由為,擔憂會擔心民眾負擔、恐造成垃圾亂丟等問題。
黃專員表示,目前環保局對於隨袋徵收的態度還是蠻樂觀的,因為雙北實施都有成效,只是實施需要配套措施,舉例來說,隨袋徵收後,廚餘與回收量就會大量上升,需要考量是否有辦法負荷,而不是民眾分出來後,但最後還是一樣進焚化廠,而現在有外埔生質能電廠,若生熟廚餘能夠分類好,要不要實施隨袋徵收也可以再討論。
隨袋徵收不只稅收變少,民眾也未必能感受到
林政翰則認為,地方政府不願意推動還有一部分的原因是「錢」。
目前地方政府向民眾收取垃圾處理費的方法有3種,除了隨袋徵收外,其他縣市均採「隨水徵收」由民眾使用自來水用水量徵收之,非自來水供水區則按戶徵收。
林政翰表示,當時在推全國隨袋徵收時,有些比較窮的市府認為,推動已經需要一筆費用,但因為民眾為了省垃圾袋錢,政府的收入就會變更少,甚至有看到資料表示會少2/3。
但問題來了,用水量與垃圾量的關聯性為何?主婦聯盟台中分會執行長楊淑惠認為,垃圾處理費隨水費徵收是非常不合理的事,她舉例,如果去買菜、魚肉,或者外帶餐點回家時自備容器,減少使用塑膠袋以及一次性容器,卻因為要清洗容器而被加收較多的垃圾處理費,等同於變相懲罰從源頭減少垃圾量的人,而鼓勵民眾去使用一次性塑膠。
除此之外,民眾的感受又是另外一回事,當垃圾處理費算在水費時,民眾相對花錢買垃圾袋無感,所以部分民眾在實施初期,不僅不會了解到「其實會比較省錢」,還有種被扒層皮的感覺,甚至在雙北剛實施時,就有不少民眾為了省垃圾袋錢,特地跑到其他縣市丟垃圾,因此,這項立意良善也看得見效果的政策,其他縣市普遍抱持著觀望的心態,不會貿然行事,否則一不小心賠了夫人又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