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總統這就對了! 釋放金融「凍」能再造都更


蔡英文總統前日召開執政決策會議裁示,由於老屋更新面臨誘因不足、資金不足、整合不易等三障礙,她要求行政部門盡速針對容積誘因、獎勵規範、減免賦稅等項目,就都更條例修正成立專責機構,與金融機構參與方式提出新的推動方案。尤其特別的是,她指示公股行庫積極參與都更,請內政部研究相關模式,整合推動方案,提升財務可行性,擴大能量。

面對都更,建商與住戶沒共識

這樣大動作宣示推動都更,房地產界的反應卻少有興奮。因為政府歷次推動都更政策,都是敲鑼打鼓後成效極為有限。而且面對原住戶抗爭與不動產價格走跌,更大大消除了建商參與都更的意願。如果只是增加容積獎勵與租稅優惠,對照建商獲利的大幅緊縮與風險大增的情勢下,外界多認為這次的政策結果可能仍是雷大雨小的空包彈。

但在建商看衰聲中,我們卻從蔡總統點名公股行庫參與都更中看到了亮點。

我認為這將是此次新都更運動成敗的關鍵,那就是徹底改變金融機構在都更中的角色,讓金融機構從「協助」都更,翻轉為「主導」都更,甚至擔任實施者的角色。相較於過去以建商為主導的都更政策,蔡總統此次談話,將讓被忽視已久的「政策金融」意義重新顯現。

金融業才是都更成敗的真正關鍵

台灣目前建物「高齡化」而都更不易的原因之一,正是過去以「販厝」的開發模式,建設公司藉由土建融資取得興建資本,但在開發完成後,建商因資金壓力與獲利出場考量,只有快速處分銷售房屋商品,因此少有後續的營運管理計畫,但隨著建物的老舊,等到建物折舊年限已到,需再次翻新改建時,先前後遺症就顯現,第一,就是缺乏整建改建資金,第二,更麻煩的是隨著所有權因為繼承分割而日益零散,造成了都更改建的極大阻礙。對照國外都更成功案例,台灣正是因為這種過於依賴建設公司的開發模式,讓都更的能量與思維都嚴重受限,導致都更推動不易。

所以,蔡總統在這次裁示中希望公股行庫積極參與都更,除了給予鼓勵,並且請內政部積極研究相關合作模式,整合進都更推動方案之中,提升財務可行性,擴大推動能量。但甚為可惜的,後續行政立法協調會所討論都更條例修正方向及主軸,卻仍延續過去的都更思維,僅僅思考擴大容積獎勵與稅捐減免等,認為這樣就可提升財務的可行性,但卻忽略了,這樣的財務可行性究竟是建商的短期獲利,抑或是降低都更建案持有者的長期成本。

台灣都更的瓶頸要引進新思維。都更負責單位應該詳細思考,如何參考國外因應都市開發所採行的「開發型不動產證券化」與「不動產管理處分信託」等都更金融措施成功經驗,藉由金融商品的開發與運用,確實導入金融業能量於都更工作之中,而非僅是傳統土建融資而已。

公股行庫帶著鋼盔往前衝

蔡總統此次點名由公股行庫主導,至少有兩層含義。第一,公股行庫位於市中心的自有老舊行庫可率先更新,導入城市公共開放空間與美學;目前公股行庫不動產因為法令規範而難以更新,甚至成為都市老化的表徵。但在金融科技創新的契機下,例如電子轉帳與櫃員機已經取代了對於櫃台業務的空間需要,因此,順著銀行對營業空間的需求轉變,改建這些位處市中心的公股行庫建物,搭配著容積獎勵與租稅減免的都更利益,回饋政府取得青創、產業輔導、文創、長照或公托中心等具高度公益的空間,或是對於都更工作最需要的「中繼住宅」等服務設施,將是一舉多得的做法。

第二層意義在於,金融機構主導都更,推出新的地產金融商品,同時輔以專業的建商或營造廠搭配,將為台灣的老舊公寓改建帶來新模式,這就是「創新金融都更」模式。也就是說,當公股行庫扮演主導都更的政策金融角色時,將有助於解放目前都更閉鎖的市場趨勢。因為目前台灣雖有高額儲蓄所帶來的中長期資金,但由於缺乏金融商品市場,導致資金無法流入都更工作。若由公股行庫所具備的土地資源以及金融資源,發展如日本開發型J-REITs 一類的都更金融商品,提供中長期資金需要的報酬,將更能吸引公民營行庫的超額儲蓄投入都更,這是短期可見成效的穩健策略。而也正因為由公股行庫主導,藉由透明的協商與公開機制,更可避免日後對於圖利私人財團的無謂質疑。

舊症頭需要新藥方

新政府執政半年以來,處理各項迫切改革與因應突發事件上,或許仍未盡如人意,甚或導致支持者期望落空。但這次對於都更事項的宣示與推動,加上對於金融機構功能的考慮,倘若對於舊症頭有新藥配方,期能對症下藥,以解長年沈痾。只是,這樣的工作除了內政部營建署外,更需要跨部會統合資源,包括財政部、金管會都應該密切合作,排除障礙逐步推行。

林內閣以財金見長,因此如何釋放金融「凍」能,讓台灣的中長期資金導入到建設新世紀的城市景觀,在創造產業發展機會中,也給人民有更好的居住品質空間,這是林全院長可以充分發揮的戰場,令人期待再期待。

《 延伸閱讀 》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