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隆集團前執行長嚴凱泰在2006年就計畫、重金力邀請普立茲克獎女建築大師Zaha Hadid(札哈.哈蒂)團隊操刀設計的「裕隆城」,17日被媒體報導,已取得建照的住宅區興建工程突然「喊停」,若再加上純電汽車的華創喊停,這是繼嚴凱泰在去年12月過世以來,裕隆集團第二個喊停的大型計畫,媒體報導當天裕隆(2201)股價開盤後隨即重挫4%以上,盤中一度重挫6.3%。
裕隆汽車今年前8個月的營收累計570.3億元,創下7年新低,儘管每個月營收的年增率時好時壞,若從每個月累計營收的年增率來看,自2016年1月起,都是衰退,連續44個月收黑,這可能是集團不得不下決心整頓的原因。
累計營收節節敗退,電動車與裕隆城接連喊停
去年12月裕隆集團前任董事長嚴凱泰過世後,接連兩個大計畫暫停,首先是集團整個引擎、電動車研發主力華創宣布移至苗栗「廠辦合一」,還發出發出「優惠退休(職)辦法」,對裕隆純電動車的發展無疑是一大打擊。
而這次被媒體報導停工的「裕隆城」住宅區部分,已取得建築執照,規劃46層樓,預計總戶數為632戶,每戶的坪數約25到50坪,已向包商喊停,外界懷疑,是否為裕隆集團財務的問題,所以喊停?但根據媒體報導,集團的回應是,經濟景氣不好,工程難度超過預期,集團進行各種可能性的評估。
事實上,自嚴陳莉蓮於六月股東會正式當選董事長後,整個裕隆董事會,即所謂的五人決策小組,開始展開整頓,裕隆在第二季首度同步認列台灣納智捷、東風裕隆(中國納智捷)及華創車電三家轉投資虧損,華創縮編,移至苗栗三義,接著是一波的人事調整,納智捷汽車財務主管都更動,董事長陳國榮請辭,但被慰留。
第二季起大整頓,認賠納智捷東風裕隆與華創
然而,5年前,市場都認為,裕隆集團在納智捷、東風裕隆(中國納智捷)及華創車電上是一手好牌,如今為何變成整頓的對象?
東風裕隆(中國納智捷)是怎麼輸的?一位在中國汽車市場經營的台商表示,有兩大敗因,第一,和東風汽車關係搞僵了,沒跟上2013到2016年這一波,第二,整個日商車廠撤出中國汽車市場。
「中國人對日本人有歷史情結,所以裕隆能發揮一點角色,和日商合資轉投資很多的事業。」這位台商道出從十幾年前裕隆在中國市場吃得開的原因之一,但好景不長,中國車市成長已到極限,再加上美中貿易戰,日商紛紛撤出轉進印度、東南亞,「到那邊,日商已經不需要裕隆了,營收就節節敗退了。」
但外界所不知道的是,在純電動汽車初始,裕隆和世界一級車廠的差距不大,還差點跟上,一位熟知兩岸汽車產業的廠商說,「納智捷當年的電動版本的M7,與同年代的特斯拉roadster、日產Nissan的Leaf第一代、中國比亞迪BYD的E6第一、二代相比,除了續航力稍差,不論車型配備都是秒殺其他車廠。」
決策同溫層太集中,裕隆錯失發展電動車良機
這位廠商指出,在2012年,裕隆集團做了關鍵的決策,把華創的資源,押在燃油車引擎的開發上,而不是電動車,找上台灣的能元科技Molicell、美國的波士頓電池(台灣代工)、跟中國深圳的比克三家電池廠合作,沒有花太大力氣在電機電控與電池組的設計。
「後來裕隆開發出現在納智捷S7、M7這一顆引擎,但也錯失了電動汽車發展的良機,新款電車S3 EV上市的時機拖太久,現在傳出先賣Nissan的Leaf再說。」
「就像台玻、裕隆一樣,很多台灣企業高層做決策,都是在辦公室裡面吹著冷氣,看報紙做決定,我是親眼看過日本的主管穿著西裝打領帶出現在礦坑的。」他引述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曾點出台灣企業的死穴,台灣企業做大做強以後,決策都在同溫層太過集中,缺乏市場第一線的情報,所以決策就慢半拍了,對於商機的多層傳遞早已失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