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Pay」市占率低迷 財金董座:不以市場競爭為目的

行動支付

政府宣示要在2025年讓台灣行動支付普及率達到90%,為此,由財政部督導、財金公司帶頭出發,在2017年9月推出「台灣Pay」,但在支付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代,如今「台灣Pay」市占率卻遠遠不及其他支付工具。財金公司董事長林國良4日表示,「台灣Pay」是一個共同支付標準,並非以市場競爭為目的,一方面也肩負著政策使命。

從普惠金融的角度出發

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公布的「行動支付大調查」,台灣網友在2018年最常使用的行動支付排名,「台灣Pay」雖然拿下第5名,但市占率卻不到5%,僅有4.7%,不僅落後Google Pay(9.1%),更遠遠不及Line Pay(22.3%)、Apple Pay(19.9%)、街口(19.7%)。

林國良解釋,「大家的直覺是,會把Pay跟Pay放在一起比,很正常;可是我們做台灣Pay並不是要在市場上跟別人競爭。」

負責督導的財政部常務次長阮清華說,台灣行動支付如今面臨一大情況是,每一家行動支付的規格不一,行動支付業者也必須個別與商家簽約,使得每一個商家同時用不一樣的「Pay」;而「台灣Pay」是一個共同支付平台,制定一套共同的支付標準,進一步整合國內的行動支付業者,達到「車同軌,書同文」的概念。

總括地說,財金公司推行「台灣Pay」大致有三大目標,第一是「共同制定一套支付標準」;其次是「建置平台」,讓所有支付業者都能在平台上各自經營;第三則是「補足支付市場的不足」。 

一般而言,例如單獨的基層金融銀行(如農會、信用合作社等)要推動行動支付並不容易,不但建置成本高,行銷成本也很高,因此為了普及行動支付市場的發展,「台灣Pay」自然也對數位落差偏大的金融機構扮演著輔導的角色。

「事實上,在台灣地區還是有很多人沒有信用卡,或是他不想使用信用卡,那這些人是要被照顧到、在市場上長期被忽略,所以我們的策略是『補足市場的不足』。」林國良補充。

面對市占率不佳的質疑,林國良則用「帶隊跑步」來形容,「其他支付業者是一個人跑步,但我們等於是帶了一個梯隊在跑,而且我們還要整隊,偏偏是我們這一隊年紀又偏大,甚至還可能有落隊…所以兩邊的出發基礎實在不一樣。」

28家金融機構導入「台灣Pay」

但若根據財金公司提供的最新資料,其實成果已有斬獲。以「台灣Pay」近兩年來的成果來看,自「台灣Pay」在2017年9月推出綁定金融卡、滿足非信用卡族群之後,2018年11月也整合信用卡,讓各金融機構APP錢包皆可提供「QR Code共通支付功能」。

根據財金公司提供的資料顯示,至今截至8月底為止,參與的金融機構共28家,包括8家公股銀行、15家民營機構,以及5家基層機構。另外,加入「台灣Pay」的商家數達到8.28萬家,導入服務的生活帳單費用項目也超過2600項,合計可使用總卡數917萬張,累計總交易金額已達478億元(包含轉帳、繳費、購物),顯見「台灣Pay」逐漸走入全民生活。

「TWQR」共同標準年底有望亮相

林國良也說,若以「台灣Pay」內部的消費金額來看,平均單筆大約是130元,對照其他信用卡支付金額平均是2500元、金融卡支付平均則落在1500元上下,那麼某種程度也達到了「普惠金融」的概念,達到小額支付使用的成效。

林國良則預告,「台灣Pay」未來將會更中性,朝向發展「TWQR」,也就是QR Code的共同標準,有助於台灣與國際接軌,讓外國人未來看到「TWQR」,只要手機掃描「TWQR」,就可進行支付。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