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成人有一對腎臟,主要負責製造尿液、淨化血液及維持體液及電解質的平衡,腎臟的生理功能包括排泄尿毒素、調節身體水分、體內電解質平衡、維持血液的酸鹼平衡、調節血壓、分泌紅血球生成素及維生素D的活化。
當腎臟功能出現尿毒症徵候時,只有藉「洗腎」將尿毒素、水分排出體外,以減輕尿毒症狀,並穩定生命徵象......
不過,因三高疾病相關慢性病用藥及飲食等各種因素,導致台灣洗腎人口目前已超過8萬以上,並以每年增加1萬2千人的速度持續增長。有洗腎王國之稱的台灣,面臨日漸增加的照護壓力及龐大醫療費用。
根據健保署2018年統計,慢性腎臟病去年花掉健保高達513億元,腹膜透析加上血液透析的醫療費用支出高達449億元,蟬聯10大國病首位,國內洗腎人數更突破9萬人大關,創歷年來新高。其次是第2型糖尿病,齒齦炎及牙周病等,共花費291億元及171億元。
而根據2018年台灣慢性腎臟病治療指引,截至2016年底統計顯示,台灣有79,848位病人接受透析治療,糖尿病比率為47.3%,腹膜透析的比率僅8.8%。究竟使用「血液透析」效果比較好還是「腹膜透析」呢?腹膜透析是否真會有較高的感染風險?
血液透析 V.S. 腹膜透析...哪個好?
血液透析俗稱「洗腎」,因腎臟主要負責維持體內水分恆定、酸鹼平衡、血壓穩定、製造紅血球生成素和維生素D3,及排泄、代謝廢物和藥物等功能,所以當腎臟功能衰退到一定程度時,會漸漸出現水腫、代謝性酸中毒、不易控制的高血壓、貧血、腎性骨病變、甚至因為毒素在體內堆積,造成皮膚癢、容易瘀青、流血不止等現象。
而腹膜透析俗稱「洗肚子」,腹膜是腹腔內包覆內臟器官的薄膜,上有豐富的微血管分佈;腹膜透析是利用腹膜作為來過濾、排除體內水分及廢物的方式。
台北榮總內科部腎臟科主治醫師李國華解釋,「『血液透析』的透析通路是經由動靜脈廔管(手上),每次打2針、每週執行2-3次治療、每次治療時間為4小時的間斷性透析,且需固定時間到醫院血液透析室遵照醫院安排,由護理人員執行;『腹膜透析』的透析通路則是經由腹膜透析導管(肚子上),不須打針、每日執行3-4次換液、換液時間20-30分鐘的持續性透析,可自己或由照顧者在住家或任何場所依自己的作息彈性執行。」
至於兩者透析時可能會產生哪些症狀?感染風險又是如何?
李國華表示,血液透析會快速移除毒素及水分,透析後易出現不平衡症候群(噁心、嘔吐、痙攣、頭痛、高/低血壓),而腹膜透析能平穩移除毒素及水分,透析過程較不會有不適感。「血液透析的血液感染可能性較高,腹膜透析血液感染機會低,但有感染腹膜炎可能;且血液透析殘餘腎功能喪失快、腹膜透析較能延長保留殘餘腎功能時間。」
最多洗腎患者的疑問:自己洗會洗不乾淨嗎?
李國華指出,「其實兩者都是由健保給付,不過腹膜透析在整體的醫療花費、醫療成本耗費上,比血液透析少很多!但基本上還是會尊重醫師對病人的選擇。」
台北榮總內科部腎臟科主治醫師黎思源也表示,在台灣,過去大家對腹膜透析較不熟悉,「而且第一會怕感染、第二會害怕自己洗不乾淨。不過隨著科技進步,現在腹膜透析已經像是從手排車到自排車一樣方便。」
黎思源指出,現在使用腹膜透析的年齡層比血液透析年輕10歲,「腹膜透析跟血液透析最大的差別在於,腹膜透析是比較有彈性的,所以假設前一晚只有睡5小時,可以先暫停,等到隔天白天有空時再繼續完成。且腹膜透析大約1個月回診1次即可,回診的目的主要是拿血壓血糖的藥,或是離島遠距離的慢性處方。」
黎思源進一步舉例,「500年前近視像是重度殘障,但隨著眼鏡的出現就獲得解決,血液透析就像是眼鏡、腹膜透析就像是隱形眼鏡、換腎就像是雷射。」他表示,其實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洗腎效果差不多,唯一會影響的就是生活品質,「台灣人習慣相信權威,家屬也會覺得送到醫院給醫護人員洗比較安心,不過在香港和澳洲剛好顛倒,90%都是腹膜透析,但也沒有聽說他們洗腎洗不好,除了經濟因素還有民族性在。」
哪些族群適合腹膜透析?醫:這3大族群
至於哪些族群適合腹膜透析?李國華表示,包括上班族、居住偏鄉地區或離島地區的居民及自我照顧能力佳者。而哪些慢性腎臟病高危險群也要注意,避免成為洗腎患者?李國華指出,包括:
1.高血壓患者
2.糖尿病患者
3.尿蛋白患者
4.65歲以上老人
5.長期服用藥物者
6.痛風患者
7.家族有腎臟病病史
8.抽菸者
黎思源也表示,若在洗腎後想持續工作,盡量維持透析前生活型態的病友,就會建議使用腹膜透析,「更重要的是,腹膜透析能幫助患者維持較好的殘餘腎功能;但若腹部曾經做過大手術,或裝有人工肛門的病友則不建議使用腹膜透析。在飲食控制上,也不像血液透析上有較多限制。」
「簡單來說,一般建議剛進入透析治療的患者,可考慮先使用腹膜透析,不僅能維持原始生活型態、保有工作或上學的彈性,對心血管的負擔也小,更能維持較好的殘餘腎功能並一邊等待換腎。」黎思源指出。
不過李國華也表示,其實在台灣,無論是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都是世界級的品質,腎友不需太擔心治療品質,反而是更要遵循醫護端的叮嚀,注意日常用藥與飲食,維持良好的透析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