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小事》高溫火煉堆疊紅磚故事

輕旅行

舊時燒磚的長煙囪依然聳立著,訴說著桃園「紅磚經濟」的故事,儘管製磚產榮景業已不復往昔,紅磚砌成的房屋以及這段產業歷史,仍是許多人共同的記憶。

拿起兩塊紅磚互相碰撞,發出如金屬般鏗鏘清脆的聲音,就是品質良好的紅磚。早年桃園因台地地形且有黏性高的紅土,為磚廠提供穩定的原料來源,在龍潭區、龜山區及觀音區等地都曾有磚窯廠。

龍潭銅鑼圈聳立的煙囪,見證舊時紅磚產業,也與現代高壓電塔形成對比。

從建材見證時代的進步

清朝時漢人就使用土磚作為建材,磚的原料相當單純,只要是未經污染的土壤,挑除石頭及雜質後,就能做成土磚使用,土磚進一步以火窯燒製,就成了紅磚。到了日治時期,耐高溫、防火的紅磚逐漸成為台灣建築的主要建材,紅磚建築取代過去傳統的土建、木造房,被視為現代化的表徵。

直到 1970年代台灣進入經濟快速發展期,十大建設如火如荼展開,民間建設需求也隨之提升,紅磚開始供不應求,迎來紅磚產業的一波長紅,磚窯廠在桃園龍潭、龜山等地形成「紅磚經濟」,帶動就業也為周邊村里帶來富庶。

高原社區發展協會與農民發展有機艾草的契作,為龍潭輕旅行增添新特色。

銅鑼圈紅磚經濟的起落

漫步在龍潭區高原里,還能看見一幢又一幢的紅磚矮房,龍潭高原、高平、三和里一帶,過去因地形貌似樂器銅鑼,而被稱為「銅鑼圈」,早年因取水不易、物資缺乏,以種茶、製茶為主,因而有「有女不嫁銅鑼圈,喝水一擔要半天」的俗諺,道盡當地生活的不易。

直到1970年代,銅鑼圈成為紅磚的重要產地。一塊紅磚需要先將土做成土胚,陰乾後放入傳統「八卦窯」以高溫燒製,這些工序當時都需仰賴人力,磚廠因此為村里帶來就業機會。龍潭區高原里里長黃玉琴回憶道,「1980年代全盛時期,這附近曾有多達20多家磚窯廠,小孩放學後就去磚廠打工,有的拉磚、有的切磚。」許多婦女也會到磚廠打零工攢一點買菜錢,茶農在農忙之餘也會來做工補貼家用。

與茶樹比鄰的紅磚房,是銅鑼圈紅磚經濟興盛後所起造的建築。

小學4年級到高中畢業都在磚廠打工的黃玉琴說,「當時一般人月收入大約2,000元左右,我放暑假在磚廠打工一天就能賺到90元。」顯示確實為當地帶來經濟效益,然而,製磚廠的效益並非雨露均霑,龍潭依著坡地種植茶樹的農家就反對製磚,黃玉琴表示,「當時附近的茶農抗議燒磚所排放的煤灰,影響茶樹品質與銷售。」由於茶農反彈,且磚廠的製程無法回應地方對於環保的要求,加上原料逐漸短少,銅鑼圈的紅磚傳奇在1980年代後逐漸落幕。

龜山最後三家磚窯廠

目前桃園龜山區尚有明泰、大勝及立昌等3家磚窯廠,卻也是整個北北桃生活圈,最後僅存的幾家。其中明泰磚廠廠長陳孟恩分享著磚窯的演進,「早年傳統木仔窯速度慢,八卦窯佔地大,現在磚廠都自動化了。」走進明泰磚廠偌大的磚廠,以自動化的輸送帶、機具及隧道窯等設備生產,從土壤原料的粉碎、撿選,到攪拌、製作土胚、切磚、疊磚及進窯燒製,整個磚窯現場僅需8個人就可運轉,和早年人力密集大不相同。

陳孟恩的父親是「北台灣製磚達人」陳文靈,1978年陳文靈和幾位合夥人在龜山共同創辦「長興窯業」,是明泰磚廠的前身,而陳孟恩從小就看著父執輩創業,也一路見證紅磚產業的起落。

切好的磚塊以機械交錯排列,每層300塊共堆疊18層,待乾燥後就能推進磚窯燒製。

接手製磚再讓子承家業

提到紅磚產業的起落,陳孟恩說,「30多年前全國有300家同業,每個月生產兩、三億塊磚。」然而,隨著建築立體化,高樓大廈多採用鋼筋混凝土,輕隔間工法取代傳統紅磚牆,都讓紅磚使用率大幅降低。此外,磚窯產業和所有傳產一樣,面臨後代無人傳承的困境,陳孟恩很幸運的把兒子陳柏豪帶在身邊,一步步讓他熟悉磚廠的製程與經營。

陳孟恩進一步分享紅磚的優點,「從工程和建築角度,紅磚耐高溫且防火,不像木造房屋怕白蟻蟲害,也有很好的吸濕調節跟隔音效果。」他接著說,「紅磚很傳統,但傳統的東西也有它的價值,在歐洲人的認知裡,紅磚房是才是最好的房子。」他特別提到1999年921大地震,讓紅磚背負著不安全的「污名」,「當年地震過後,電視不斷播著在磚塊堆裡受困被壓的畫面,但其實是震到連鋼筋樑柱都撐不住才垮掉。」

另一方面,陳孟恩提到:「砌紅磚牆是一門專業,砌牆要砌的平整,泥跟磚的排列跟比例都得靠經驗,有經驗的匠師卻已經越來越少。」這些因素都讓紅磚產業的榮景不在,加上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土源取得難度增加,在在都讓磚窯廠數量不斷減少,面臨轉型或另外開拓市場的挑戰。

燒磚的火候及溫度必須循序漸進,才能燒出品質優良的紅磚。

繼續堆砌紅磚故事

在社區發展協會的努力下,高原社區在 2010年起展開農村再生運動,以「香艾在高原」為概念,透過有機栽植的艾草發展出新的特色,不過還是能從紅磚房及煙囪,遙想銅鑼圈過去這段即將被遺忘的歷史,而與燒窯煙囪相互對比的是林立的大型高壓電塔,以及1989年進駐龍潭的高科技產業園區,構成今昔融合的特殊地景。而龜山的紅磚故事,儘管面臨沒落,但仍是現在進行式,繼續用一塊塊歷經高溫火煉的紅磚,堆砌出屬於磚窯業的故事。

以煤炭為燃料,每塊紅磚都得歷經近千度的高溫火煉才得以完成。
除了農曆春節固定歲修1個月外,隧道窯終年都不熄火。

本文轉載自《桃園誌》。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此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