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管署於14日公布,國內出現今年首例百日咳確定個案,為北部40多歲男性,去年12月底曾至中國深圳洽公,今年1月10日返台,1月30日出現咳嗽有痰,期間曾至多家診所就醫,因症狀未改善,於2月5日至醫院就醫後採檢通報,11日確診,所幸目前已痊癒,同住接觸者3人無疑似症狀。
依據國內監測資料統計,2016年至2019年同期百日咳病例數分別為1、2、2、4例,每年累計病例數為17至34例,多為3個月以下、未達接種疫苗年齡或僅接種第1劑疫苗之嬰兒(佔56%),其次為20歲以上成人(佔26%);另2016年至2019年累計2至9起群聚,以家庭群聚為主。
百日咳可怕嗎?會經由什麼傳播?有哪些症狀?又該如何預防?
咳嗽超過2週並伴隨「3症狀」...小心百日咳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先解釋,百日咳主要是透過飛沫傳染,「無論有無發病均有高度傳染力,感染症狀為持續咳嗽超過2週,並伴隨鼻炎、打噴嚏、輕微發燒等類似感冒的症狀,成人很少出現併發症。」至於嬰幼兒,莊人祥表示感染後症狀通常較為嚴重,特別是6個月以下的嬰兒更是重症高危險群,可能引起肺炎、抽搐、腦病變、腦出血、死亡。
莊人祥也指出,百日咳最明顯的特徵為病患的咳嗽聲,其他主要症狀包括:
1.黏膜期:傳染力強,持續約1-2週,症狀不明顯,只有鼻炎、打噴嚏、輕微發燒、輕微咳嗽等類似感冒的症狀。
2.陣發期:症狀變成陣發性咳嗽,且持續1-2個月或更長。
3.恢復期:持續數週至數月,發作逐漸減少且較輕微,可能繼續咳嗽2-3週後自行痊癒。
那麼百日咳是否有哪些併發症?
莊人祥表示,其併發症中以肺炎為主要,嚴重者可致死亡,「另外也可能併發呼吸停止、缺氧、癲癇,偶而會併發缺氧性腦症或因持續性嘔吐引起營養失調等。」而潛伏期一般是9-10天,範圍為6-20天,很少超過14天,「百日咳一般均具有可感染性,一次患病通常可獲得長期免疫,但無法持續終身,且二次感染仍有可能發生。」
如何預防百日咳?
至於該如何預防百日咳?
莊人祥指出,「接種疫苗仍是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台灣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1劑百日咳相關疫苗,他表示,目前預防接種的疫苗包括:
1. 我國現行常規使用的疫苗是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及不活化小兒麻痺5合1疫苗(DTaP-Hib-IPV),其中百日咳是用非細胞性的成分來取代傳統全細胞性百日咳疫苗,可減少接種後發生注射部位紅腫、疼痛或發燒等不良反應發生的機率。
2. 我國現行之接種時程為出生滿2個月、出生滿4個月、出生滿6個月及出生滿1年6個月個接種一劑DTaP-Hib-IPV疫苗,滿5歲至入國小前接種一劑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DTaP-IPV/Tdap-IPV)。
疾管署提醒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務必按時攜至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莊人祥也提醒,「由於家庭群聚中感染源多為照顧者或同住者,建議懷孕婦女、嬰兒照顧者可自費接種一劑疫苗,以降低嬰幼兒感染機會。」
莊人祥呼籲,家長或家中較大的兒童務必注意咳嗽禮節及呼吸道衛生,外出返家接觸嬰幼兒前,應先更衣洗手,並避免帶嬰幼兒出入醫院、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以降低感染風險。「若發現自身或家人出現疑似症狀,應戴上口罩儘速就醫,並按醫師指示確實完成治療,以免造成傳染。」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