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確診首例本土傷寒》發燒頭痛、血便...台大醫:預防傷寒「2件事」最重要

醫療保健

疾管署於14日公布國內確診今年首例本土傷寒病例,為南部30多歲菲律賓籍男性,於今年1月21日起出現發燒、頭痛、血便等症狀,31日曾就醫,因症狀持續,2月6日再次就醫並住院採檢,經檢出傷寒桿菌陽性確診。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目前個案症狀改善並已出院,同住接觸者無疑似症狀,衛生單位已進一步調查個案飲食史及接觸史,以釐清可能感染來源,「由於個案於潛伏期間無出國史,初步研判為國內感染。」

傷寒是如何傳染的?症狀有哪些?該如何避免及預防呢?

台首例本土傷寒!帶菌者多為「這些族群」

莊人祥解釋,人類是傷寒與副傷寒的主要宿主,急性期、發病輕微者或無症狀感染後,患者可能成為帶菌者。「大部分慢性帶菌者好發於中年婦女及膽道病變者(如:膽結石或慢性膽囊炎);如有腎結石或埃及血吸蟲感染,也可能會有較高的機會變成慢性尿液帶菌者。傷寒感染者約有2-5%成為帶菌者,而副傷寒患者則較少變成慢性帶菌者。」

他表示,傷寒傳染方式為因食入被患者、帶菌者糞便或尿所污染的食物、飲水而傳染,「貝類、水果、蔬菜皆可能遭受汙染成為傳染媒介,而帶菌者在處理食物時,也可能會汙染食品。」另外,蒼蠅可能散布病菌於食品中,為傳播媒介之一。

依據疾管署疫情統計資料顯示,國內今年累計2例傷寒確定病例,其中1例為境外移入,感染國家為印尼;去年確定病例共21例,其中17例為境外移入個案,感染國家分別為印尼7例,印度、菲律賓及柬埔寨各2例,緬甸、馬來西亞、巴基斯坦及中國大陸各1例,另有4例為本土個案;近3年(2017至2019年)同期傷寒病例數分別為4、4、1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均為鄰近亞洲國家。

若不治療恐釀小腸出血...出現10症狀小心傷寒

那麼傷寒的症狀有哪些呢?

莊人祥指出,感染傷寒或副傷寒後會出現持續性發燒、頭痛、厭食、腹痛、相對性心律減慢、脾臟腫大、身軀出現紅疹、咳嗽、便秘或腹瀉、淋巴腫大等。「傷寒若不治療,可能會造成小腸出血或穿孔;副傷寒之症狀較輕,死亡率也較低。」

傷寒為腸胃道傳染病,潛伏期約8-14天(可由3-60天不等),傳染途徑為生食或食用未煮熟、遭受病患或帶菌者糞便污染的食物或飲水。莊人祥表示,「傷寒患者若未治療,約10%患者之帶菌期可長達3個月,2-5%成為慢性帶菌者;副傷寒患者較少變成慢性帶菌者。」

他進一步指出,一般人對於傷寒無免疫力,且胃酸缺乏者較容易被感染,「病癒後具有相當免疫力,但如果吃入大量病菌仍會發病,地方性流行區域的學齡前幼童及學童有較高的感染機會。」

為何百日咳、傷寒又冒出?台大醫解釋

而問到最近百日咳、傷寒這些以前流行的病,為何現在又都冒出來了?

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接受《信傳媒》電訪時先解釋,台灣打百日咳疫苗已經很久了,但百日咳一直沒有完全消失,「主要是因為這個疫苗免疫力持續的時間比較短,所以兒童打完到青少年的階段可能就沒有保護,有些青少年可能會得到。」

他指出,百日咳過去幾年在別的國家滿常發生流行,「像美國、英國、日本都有發生過,台灣也一直都有,只是沒有被正確診斷出來,而且有疫苗後即便感染但症狀通常不嚴重。」

而傷寒也是因為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呂俊毅表示,過去在環境衛生不好的時候較常見,「像是過去沒有自來水和抽水馬桶的時代,必須飲用井水河水。很多年來因為時代環境的改變已經很少見了,現在大部分是境外移入,可能去到東南亞較落後的區域而感染。」他表示,預防傷寒最重要的還是飲食、飲水的衛生。

傷寒可打疫苗預防嗎?

至於傷寒該如何預防?是否有疫苗可以施打呢?

莊人祥表示,預防傷寒的方法包括,食物充分煮熟並以熱食為宜、不吃生食、飲用水煮沸或使用瓶裝礦泉水,落實良好衛生習慣,「飯前便後一定要以肥皂或洗手劑澈底洗手,才能有效防範。」

他進一步指出,一般觀光、短期商務旅客感染傷寒的風險較低,注意飲食安全即可,但如果旅程中會前往非一般觀光區、較偏僻或衛生條件較差小型都市、村落的旅客(如探親、志工活動、背包客),感染風險較高,「建議於出國前至旅遊醫學門診向醫師諮詢,評估接種傷寒疫苗(施打後14天可產生免疫力,建議成人及2歲以上兒童施打)。」

莊人祥也提醒民眾,傷寒疫苗僅可保護人體免於傷寒桿菌的感染,但無法阻斷其他細菌侵襲,「接種後仍須注意飲食安全,還有維持勤洗手的良好個人衛生習慣。」

更多內容

今年首例》40歲男患百日咳!咳超過2週並有「3症狀」小心染病

中醫能預防武漢肺炎嗎?中醫師:「4中藥茶湯+3穴位」能增免疫力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