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蠣(蚵)是臺灣重要的養殖水產,年平均產量超過2萬噸、產值上達46億,雖然超過8成的廢棄蚵殼已被作為飼料與堆肥之用,每年仍還有2.3萬噸廢棄蚵殼待處理。為了提高蚵殼再利用價值,農委會水產試驗所團隊把富含碳酸鈣的蚵殼加工製成自發熱源包(加熱包),只要在加熱包外加入200毫升的水,最快7分鐘就能將120公克的調理包從30度加熱到50度,且加熱效果可維持15分鐘。
尚有2.3萬公噸的廢棄蚵殼未獲得妥善處理
水試所表示,2007至2018年間,國內年平均產出16萬公噸的蚵殼,雖然超過8成的蚵殼被用於飼料、堆肥及育苗栽培介質,尚有2.3萬公噸的廢棄蚵殼未獲得妥善處理,長久下來易滋生蒼蠅和異味,污染環境。
過去製成飼料與堆肥的方法雖然可大量去化蚵殼,但附加價值低,應用範圍有限,水試所水產加工組助理研究員葉念慈等人就把腦筋動到蚵殼成分-碳酸鈣上。
葉念慈表示,市售加熱包是使用生石灰(氧化鈣)再加入碳酸鉀等金屬物料,利用與水結合後會釋出熱能的化學原理來加熱食物,雖然發熱快,但若調製比例不當恐會有危險疑慮;但由蚵殼加工改質的氧化鈣粉,雖有雜質,卻相對安全,只要調製的成分妥當,最快7分鐘就能讓200毫升、27度的水升溫到80度,120公克的虱目魚湯等調理包(含魚肉)的中心溫度從30度升高到50至60度,且加熱效果可維持15分鐘。
蚵殼粉加熱包研發過程不容易
這款蚵殼粉加熱包相對安全之外,還有成本上的優勢,葉念慈說,市售加熱包每包成本約15元,蚵殼加熱每包成本僅12.7元;此外,僅60公克的加熱包就使用了50克的蚵殼粉,如果成功量產,對去化廢棄蚵殼很有幫助。
葉念慈進一步說明,這款蚵殼粉加熱包研發過程相當不容易,因為影響發熱效果的元素很多,像是加熱包中蚵殼粉與複方成份的比例、水要加多少,還有調理包的大小與包裝材質都會影響熱傳遞的效果。
經過9個月反覆試驗水、加熱包內複方成份比例,現在研究團隊已掌握蚵殼粉不同比例的產熱時間與溫度。葉念慈說,如果廠商有需要,可以協助客製化粉包比例,讓加熱效果發揮到最大值。她相當看好這款加熱包應用的市場,不僅對不想開火的上班族來說很方便,也是露營族的福音。
不過,葉念慈也說,目前遇到最大的問題是,國內不容易找袋子的材料,因為袋子的孔隙要讓水通過、又不能讓粉隨著水溢出來,試過茶包等濾袋,效果都不好,未來可能需要特別設計。目前也正在研究使用後的蚵殼粉包的回收或再利用形式,達到完全利用蚵殼粉的程度。
原文作者為莊曉萍,本文轉載自《農傳媒》,全文連結<點此>。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農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