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首先!華南永昌證大虧34億警訊 券商界揭2大原因

金融

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延燒,全球股災引發台股重挫,不僅投資人虧損,就連官股券商華南永昌證券也在短短8個交易日大虧34億元,引發國內證券業一片譁然。一名券商高層認為,「這個事件應該列入教科書案例,提醒著業內人士時時引以為鑑。」

3月24日晚間,華南金控代子公司華南永昌證券發布重訊,內容提到,由於股市從3月12日開始大跌,導致該公司權證交易避險不及,截至3月23日為止,依市價評估損失金額的未實現損失金額(含交易及避險)為34.14億元,未實現損失達華南金控淨值3%。

行情始料未及,避險不足

根據調查,華南永昌證券在去年12月18日一共發行了5檔認售權證,直到今年6月才將到期,當時發行的時間點正好台股大盤處於高檔約在12000點左右,而該5檔認售權證的履約價格則分別落在9400點到10200點之間,發行的權證很價外。

一名證券主管指出,「當時大盤距離履約價格還很遠,不會有事,所以華南永昌就賣了,多少收一點權利金,但誰知道過完農曆年,疫情爆發之下,整個急轉直下,一開始美股還在創新高,加上他們警覺性也不高,沒想到台股就這樣殺下來。等到台股往下跌,投資人就有高履約的權利。」他認為,當時華南永昌過於太大意,不應該賣這麼多。

而普遍券商業者也認為,華南永昌證券此次之所以會造成這麼大的虧損,原因在於,避險部位不足

一般來說,發行認售權證的避險通常是放空台灣指數期貨,換句話說,賣出一張認售權證,就要放空相同價值的台指期進行避險。

而這5檔認售權證自去年底發行以來,買方主要是元大證券、凱基證券、國泰證券等同業,換言之,同業就以華南永昌認售權證來當避險部位,但證券主管分析,華南永昌證第一時間就是要獲利,只做動態避險,「但因為現在市場波動大,動態避險成本變的很貴,還高過於直接去買一個賣權。」

發行規模大,成為損失慘重主因?

「(華南永昌)不太可能沒有做避險,但也不是完全100%避險。」另一名券商高層指出,由於衍生性金融商品特性就是高槓桿,當市場波動度大時,對於高槓桿倍數商品影響也較大,但畢竟避險如果要做到完全避險,所花的成本可能會比利潤來的高,所以市場上,大家也都只是盡量避到相對充足的比例。

「真的滿訝異的。」他指出,一般來說,每家券商內部都訂有《風險管理規則》,一旦跳出警示,內部就會商議討論,理論上有既定的SOP可採取適合的相對應措施,「但為什麼還是造成這麼大的虧損金額?很大的原因可能是華南永昌所發行的認售權證量應該很大。」

根據調查,華南永昌證券在去年12月18日一共發行了5檔認售權證,其中,1檔發行張數最高來到4萬張,其餘4檔則為2萬張,已明顯高過市面上的認售權證約5千~1萬張的發行量。

儘管華南永昌證券可能會因為3月下旬的一波反彈,有機會減少未實現損失,但華南金控董事長張雲鵬26日在立法院接受立委質詢時也坦言,「華南永昌是操作權證賣出選擇權,同時用期貨空單避險,目前虧損恐無法縮小。」

意味著,華南永昌證券現在可能已經將避險部位逐漸補足,換言之,到了今年6月中認售權證到期,損益幾乎能相互沖掉,因此,華南永昌證虧損金額應該不至於落差太大,也等同是提前認賠這波操作損失。

金管會啟動調查,將盡速給報告

在華南永昌事件爆發後,金管會主委顧立雄日前表示,在接獲通報後已經立即了解華南永昌證券處置是否合乎內控機制,也已請證交所進行專案查核,了解有無違反法令,將盡速提出報告。

至於這究竟是屬於個案還是通案問題?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應該屬於是個案的特殊情況,有待後續主管機關介入調查後,才能更進一步釐清華南永昌內部到底發生什麼事。

一名券商高層也無奈,從這個事件中回過頭檢視,若券商太在意利潤,勢必也要付出風險代價,「對於高槓桿倍數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在策略上的發行量可能要保守一點。」另外,也順道檢視自家的風控機制是否還有檢討空間。

更多內容

人物專訪1》劉泰英:疫情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戰!全球將開始走回保護主義

人物專訪2》劉泰英示警:中國債務泡沫遲早要爆 到時台灣金融業損失恐上兆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