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全球經濟,國際貨幣基金(IMF)最新報告大幅下修2020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測至負3%,台灣難以倖免,IMF也同步下修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從去年10月估的1.9%跌至負4%,若一旦預測成真,將創下台灣有GDP統計以來史上最慘。
國發會喊話:一定可維持正成長
但這樣的預測結果,卻引發國內一片譁然。國發會15日發出新聞稿反駁,指出IMF未完整掌握台灣的狀況,忽略台灣疫情控制得當,以及政府紓困振興等正面效益,導致嚴重低估台灣經濟成長率,對於IMF沒有掌握完整數據所做的推估並公布,深表遺憾。
國發會則預估,由於國內疫情控制遠優於各國,且台灣至今未封城、未停工停產,民眾日常生活及整體經濟活動受疫情衝擊有限,預估疫情對今年經濟的衝擊約0.66~1.4個百分點,研判今年經濟成長率「一定可維持正成長」。
行政院主計總處主計長朱澤民也向媒體表示,IMF的預測僅是簡單且籠統預估,缺乏台灣實際經濟狀況的細部資料,也未納入台灣已提出1.05兆元的紓困與振興方案;況且,若經濟成長率大幅下調6個百分點至衰退4%,失業率不會僅上升1個百分點。他認為,這樣的預測存在著矛盾。
行政院政務委員龔明鑫也說,台灣第一季經濟成長率為正成長,就算第二季成長率掛零,下半年經濟成長率也要負8%或負9%,全年成長率才會達到負4%,「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把它當成參考就好。」他反而認為,亞洲開發銀行(ADB)日前對台灣今年經濟成長預測值為1.8%,更值得參考。
IMF可能忽略了台灣3個正面因子
根據IMF基本預估情境是假設肺炎疫情將在今年第2季趨緩,但台經院景氣中心副主任邱達生認為,IMF所設下的情境算是樂觀,但是估出來的數字卻比其他預設機構來得更為悲觀,「我覺得是有點不一致」。
邱達生推測,IMF可能忽略了台灣三個主要的正面因子,第一,過去貿易戰造成讓台灣供應鏈更為獨立自主;第二,台灣近幾年逐漸淡化倚賴外需市場,反而逐步拉抬內需市場;第三則是,台灣在IMF所認定的39個先進經濟體當中,不但防疫工作做得最好,確診人數也是最低。
邱達生指出,台灣從有GDP統計以來,只有2次出現經濟負成長,第一次是在2001年網路泡沫化,當時GDP為負1.3%,第二次則是2009年金融海嘯的負1.6%,而此次IMF預估台灣GDP為負4%,邱達生認為,不僅被低估,而且也不合理。
台灣應該作為警惕
「應該是沒有到這麼悲觀的程度。」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長梁國源也指出,以目前疫情高度不確定之下,經濟模型預測變得非常不準確,因此發布出來的數據以人為判斷的成分相當高。
梁國源補充,受到疫情衝擊,台灣確實存在著三大負面影響。第一是出口面的影響,不但供給因疫情而有斷鏈的危機,需求也會因全球需求急凍,台灣跟著受創嚴重;第二是,隨著疫情發展,消費者不願意出門,民間消費勢必下降;第三則是民間投資可能延遲,也可能乾脆縮手。
但梁國源也認為,IMF同時沒有考慮到台灣也有三個主要的正面因素,第一,台灣能源進口比重高達近99%,當國際原油大跌,貿易順差勢必會增加,也支撐著台灣經濟成長率;第二,台灣目前仍持續推動台商回流等政策,多少也能支撐GDP;第三,IMF也疏忽了各國當前正在推行的紓困方案,台灣也同樣如火如荼進行。
「我們完全同意,負面的衝擊力量會遠遠大於正面支撐力量,但是一消一漲之後,淨的影響應該不至於跌到負4%的情況。」不過,梁國源也強調,即便國內普遍認為台灣經濟成長被IMF所低估,但也不應該抱持著「IMF的預測毫無參考價值」的心態,因為IMF對全球經濟掌握度仍高,萬一全球經濟真的如IMF預估這麼糟,台灣也應該要有對策足以因應才是。
嚴肅看待物流貨運、商業活動中斷的警訊
值得注意的是,IMF在報告中也示警,如果肺炎疫情持續或再升高,全球經濟萎縮的深度及復甦的速度都將比預期更糟,全球景氣恐無望出現V型翻轉。
中經院助理研究員陳馨蕙則解讀,這代表的是,各國GDP下修將是一個趨勢,雖然台灣在這次疫情並未停工,但是訂單要出貨除了供應鏈進來之外,加完工之後,貨也要出得去,但現在貨運幾乎是到了大亂的程度,到貨時間遞延,也成為關鍵的一大不確定性。
「我們這麼多年來,從來沒有看過機場停了滿滿的飛機。」陳馨蕙提醒,除了隨著關注疫情動態發展之外,後續更應該關注兩個重要指標,包括非製造業何時才能恢復正常的商業活動常態,再來,不管製造業或是非製造業幾乎已是全球供應鏈環環相扣,貨運的中斷除了影響到供給端的斷鏈,也可能衝擊到訂單無法正常的送至客戶手上。
陳馨蕙也說,歐美疫情預估應該將在4月底稍微和緩,不至於像先前這麼恐慌,但是全球運輸物流、商業活動有可能在疫情過後就立即恢復正常嗎?「我們應該要看的是,各國陸續大幅下修GDP且增加發布頻率,表示他們對於今年的經濟成長不樂觀,這是值得我們繼續觀察整個疫情發展與不確定性。」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