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悲的立身出世主義 「透過努力成功」的升學之夢

書摘

進入明治維新時代之後,日本人總算從近代的身分社會〈階級社會〉解放。不論出身,只憑能力、努力,就能得到地位與名譽的「立身出世」之夢令青年邁開步伐,急速推動日本的近代化。只是當社會制度趨於穩定,一小撮的勝利者與夢想破滅的失敗者便應運而生。

重視學歷、考試競爭趨於白熱化

「天助自助者。」

率先刊載這句名言的《西國立志編》〈西国立志編〉是於一八七一年〈明治四年〉發行,隨著後續的再版與修訂,總共賣出一百萬本以上,成為與福澤諭吉的《西洋事情》並駕齊驅的明治暢銷書。這本書是由舊幕臣中村正直翻譯歐美暢銷英國作家山繆爾.斯邁爾斯的《自己拯救自己》一書而來。

斯邁爾斯指出,要力爭上游與飛黃騰達,必須具備努力、勤勉、節儉、忍耐諸多美德,尤其主張貧困非但不是不幸,而是來自上天的啟示,年輕時代的刻苦努力可通向最後的勝利。

這番只憑己身努力就足以實現夢想的言論,令那些未及搭上維新動亂順風車的低階年輕武士聽得如痴如醉。立身出世一詞是由兩個意義不同的詞彙組成,「立身」為武士常用的儒學用語,指的是地位提昇,「出世」則是佛教用語,意謂佛祖為拯救蒼生現身於世,在江戶時代的意思則是百姓經濟充沛,生活過得滋潤的意思。直到階級流動僵化的近世結束之前,日本都屬於身分社會,當時的人們無法追求地位提升的同時又追求財富。隨著近代的帷幕揭開,「四民平等」成為顯學,人們能自由選擇職業與居處,階級也開始流動。

青年的內心也因此安裝了「立身出世的加熱馬達」。《西國立志編》是一本鼓吹青年力爭上游的「讀本」〈竹內洋《立身出世主義》〉,更是「明治時代的《聖經》」〈Earl. H.Kingmonth, The Self-Made Man in Meiji Japanese Thought: From Samurai to Salary Man〉。

小學老師會在課堂上怒喊「好好用功讀書,成為偉大的人」。小學驪歌〈仰望師恩〉〈あおげば尊し,一八八四年﹝明治十七年﹞〉也唱道「立身揚名、努力吧」。

在江戶時代結束之前,日文的「勉強」一詞都是「勉為其難」、「殺價」的意思,但在進入明治時代後就轉化為「勤勉」、「竭力求知」之意,當時的日本人對於立身出世、追求成功的狂熱也可見一斑。「因為日本原是階級分明的社會。〈略〉階級漸趨細分後,僅是些微的地位差異,都會造成明顯的勢力落差,因此形成絕對的權威與順服。〈略〉哪怕只是地位略高,地位較低的一方都必須絕對服從」〈竹內洋《競爭的社會學》﹝競争の社会学﹞〉。

學校的學長學弟、企業裡的前輩後輩,這種上下關係、服從關係在現代並不罕見,人們也汲汲營營地謀取更優越的地位。

進入憲法與國家秩序完善的明治二十年代後,飛黃騰達就有了一套制式路線,那就是所謂的學歷主義,此時再也不是伊藤博文、山縣有朋這種低階武士能以實力與幸運登上宰相、大將高位的「亂世」了。

當時最佳的立身出世路線就是高等學校〈舊制〉→帝國大學→高級官吏。青年的夢想雖然變得渺小,但當時仍是官尊民卑的時代,高級官僚的地位與待遇也是現代難以比擬的。

立身出世的目標是學歷。一八八六年〈明治十九年〉,日本政府為了培育高級官吏而於全國設立了七所高等中學校〈一八九四年〈明治二十七年〉改稱高等學校〉。日本政府後續設立了第一∼第八這類數字編號的學校與新潟高中這類冠有地名的學校,在太平洋戰爭結束之前,總計設立了三十五所,其中君臨各校頂點的就是第一高等學校〈東京本鄉,後稱駒場〉。

「鮮少難度如第一高等中學入學考試的考試〈略〉,假設落榜一、二次就入學,已是程度不錯的學生,也有失敗七、八次未能得償所願的學生」〈一八八九〈明治二十二年〉的《遊學案內》﹝遊学案内﹞〉。

管理舊制第一高等中學資料的東京大學駒場博物館助教折茂克哉提到「據說當時要進入第一高等中學就讀,比進入東京帝大的校門還窄。當時的菁英都是故鄉的代表,也背負著國家大任,心情與現代可說是截然不同。現代大部分的東京大學學生在畢業之前大概都不知道舊制高中的歷史」。

舊制高中的入學考試宛如一場場的人間煉獄,逼出了一個個「精神耗弱」的考生,甚至有人為此自殺,而且能參加高等學校考試的學生,也只是少部分得天獨厚的青年。

地方青年碰壁,多數敗者誕生

明治時期,舊制高中的畢業者人數不足同年代一般小學畢業者的百分之一〈這個比例直到昭和時期未曾動搖〉。對庶民百姓而言,這作為平步青雲起點的高等學校是看得見摸不著的存在。初等教育的就學率從明治後期開始飆升。以一八九七年〈明治三十年〉的一般小學而言,男生就學率已達八成,其中有六成會往高等小學校升學。

進入中學校就讀的學生也逐年增加,到了明治三十年代後期,已達每年十萬人的水準。以明治二十年前期不足一萬人的數據來看,就學人數在短短十五年增加了十倍。

隨著教育普及,不管是舊士族或低收入階層都做著飛黃騰達的夢想。「一九○六年〈明治三十九年〉,追求成功的熱潮席捲鄉村,鄉下的青年連做夢都高喊『成功!成功!』」〈前揭The Self-Made Man in Meiji Japanese Thought〉。

不過中學校的教育費對庶民而言仍是天價,拮据度日的勞工與貧困農民的子弟連作夢都不敢想要進入中學校就讀,也有許多人在入學後輟學,約有一半左右的學生主動退學。

在其他縣市的青年眼中,負笈東京是堵難以跨越的高牆。要進入升官發財之道的高等學校之前,通常得先去預備校〈補習班〉就讀。當時預備校、師資這類「考試產業鏈」完善的地方只有東京。當時其他縣市的青年來東京生活與學習的情況稱為「遊學」,他們必須承擔的經濟負擔遠比現代的出國留學沉重。不願就此斷了求學之夢,邊送報紙、邊騎人力車、邊半工半讀,以求進入高等學校就讀的「苦學生」也逐漸增加。

只可惜要以半工半讀的方式考過競爭激烈的高等學校入學考試可說是難如登天,也有許多苦學生抵擋不了都會生活的誘惑而「墮落」。

於大正初期出版的《東都遊學成功法》〈東都遊学成功法〉寫道「東京約有五萬名中學以上的學生,但其中約有二萬人沒有學籍,只是自稱為學生。有四萬人是「無以為繼」的人,善良的學生約有二千人左右」〈前揭《立身出世主義》〉。

一八九七年〈明治三十年〉,援助苦學生的「日本力行會」成立,該會會長根據支援多位苦學生的經驗斷言,能苦學到底、貫徹初衷的學生僅百分之一。

「表面上,苦學是為了力爭上游,但更深層的另一面是對都會的憧憬與離家的願望,苦學反而成為一種華麗的包裝」〈日本力行會會長〉。

為了無法來東京遊學的各縣市青年創辦通信教育的業者從明治中期開始增加,但很少人能夠只憑東京中學校的講義自學成功。

「對大部分的鄉下青年而言,中學講義集只是讓他們放棄野心〈冷靜下來〉的東西」〈日本力行會會長〉。

社會學家見田宗介提到「從小學創立以來,所有國民無不嚮往平步青雲,但是所謂的平步青雲,其實就是在社會體制內,相對地提升地位之意,換言之,若不以許多人無法飛黃騰達為前提,就無法提升地位。」〈《現代日本的心情與邏輯》﹝現代日本の心情と論理﹞〉。

讓飛黃騰達的野心冷卻的是「金次郎主義」。二宮尊德〈金次郎〉從明治二十年代之後,首次於修身教科書登場,「儉約、勤勉、忍耐」也再次被重視。

「『金次郎主義』讓立身出世的野心轉化為對己身職務的專注。〈略〉成為一種文化裝置,引導人們信奉微觀的立身出世主義」〈《立身出世主義》〉。從大正末期開始,全國小學就立有揹著柴火讀書的金次郎銅像,比起成功或財富,「道德的成功者」更受讚揚。

這些都是避免被淘汰的人、失敗的人「反抗或喪志的裝置」〈前揭《現代日本的心情與邏輯》〉。

軼事:明治後期陸續開辦的補習班

舊制高等學校入學考試從明治三十年代後半進入白熱化階段,日後的考生生活型態以及考試產業鏈的雛型也大約於此時成型。一九○七年〈明治四十年〉第一本應試專門雜誌《最近受驗界》發行。

同時間,考試補習班陸續成立,東京的神田也於此時成為補習街。當時經營這些補習班的是現在的中央、明治、法政以及其他私立大學,補習班的收入也是這些大學在當時的一大財源。補習班會請來知名講師授課,也出版許多暢銷的參考書,有許多英語參考書也在戰後的昭和時期繼續傳讀。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