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不同意試行陪審制...陳師孟:民進黨用國民法官包裝參審制

司法改革

立院臨時會將排審「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草案,對於民進黨強推國民法官且爆出「上面的意思只能參審」,前監察委員陳師孟除直指國民法官制就是包裝參審制,他也批評國民法官制融合參審與陪審制的說法有如詐騙電話。「陪審制的精神蕩然無存,素人陪審團免受職業法官干預、獨立做出判決的特色完全被閹割,剩下的只是被職業法官溫言軟語『啟發』、輕言細語『釋疑』、甜言蜜語『指引』,照著專業權威的腳步走」!以下是他刊登在綠色逗陣網站的全文:

2016年蔡英文首次當總統,同時民進黨在立法院首次掌握絕對多數席次,帶給台灣人民對未來極大的期待,台灣司法改革的呼聲從此就甚囂塵上、不絕於耳;蔡總統在該年年底立馬舉辦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司改國是會議」,雖然結論琳瑯滿目,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乃是審判制度的變革,只是當時「建制派」與「改革派」旗鼓相當又各有所矚,以致於究竟採用「陪審制」或「參審制」,無法獲得定論。

之後,這個爭論似乎被遺忘,而蔡政府第一任的其他司改作為,恐怕也沒有幾個人說得出來。

「國民法官」突襲陪審制惹議

轉眼間4年過去,今年初蔡總統二度當選,為了對司改議題有所交待,3月下旬司法與行政兩院就把一部〈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草案送進立法院待審,蔡總統隨即在就職演說中宣示,在4年內要試行這個「國民法官制」;最過份的是,據民進黨立院黨團柯建銘總召透露:「上面」不同意同時試行陪審制。

這一個不留餘地的「突襲」,引起長久以來推動陪審制的人民團體大為不滿,因為國民法官制其實就是先前的參審制或日本的「裁判員制」,只是用「國民法官」來包裝,讓菜市仔名的「裁判員」頓時高貴起來。

不過名稱雖然升級,參審制的實質意義還是與陪審制天差地別:前者是職業法官與國民法官排排坐在審判席上,一起做有罪無罪的裁定、也一起做罪輕罪重的量刑,所以從頭到尾是一種「合作不分工」的生產模式。

相對的陪審制,則是素人陪審員只負責衡量檢辯雙方提出的証據,基於對被告的「同理心」與多元的生活背景與社會經驗,由法律以外的角度裁定被告有罪無罪;至於職業法官則依其法律職能,主掌審判程序與次序,再依據陪審團的裁定做適法量刑,所以是一種「專業分工」的生產模式。

拆掉包裝,國民法官制其實就是參審制

套句柯P最近對「三倍券」的公然侮辱:「只要讀過書、有頭有臉的經濟學家都知道沒用」,這話用來評論參審制再適合不過,合作而不分工只是擔任每樣工作的人多而已,對生產效率或所謂「綜效」(synergy)毫無助益;經濟原理告訴我們,人多的最大好處是「量變才能質變」,個體可以各司其職、各展所長、專業分工,進而提升團隊合作效率,這是經濟學始祖亞當斯密《國富論》(1776) 的第一課。

那麽執政的民進黨與「上面」為什麽堅決排斥陪審制呢?一個可能的答案是該黨沒有「讀過書、有頭有臉的經濟學家」──不然為何沒有人出面反駁柯P的「三倍券無用論」?

更可能的理由則是,他們誤信了司法院──該院可以確定沒有「讀過書、有頭有臉的經濟學家」──的說法,以為國民法官制真的是一種「融合參審制與陪審制」的獨到創見,既然如此,何必再多此一舉、耗費資源,單獨考慮陪審制?

國民法官制閹割素人陪審團權力

不幸這個讓人心動的「融合說」,其實有點像是詐騙電話說:「大獎等你來領喲」。要知道兩種不同制度要融合成一個更優的新制,不但必須各有特色、而且重要的是特色相容,就像珍珠奶茶的兩個成份合則兩利、相得益彰。但如果陳某人在師大夜市租個攤位,專賣臭豆腐和榴槤冰淇淋「融合」出的新口味,會投資的人請舉手?哇噻,謝謝情義相挺,請留聯絡電話。

參審制和陪審制裡的職業法官,被賦予部份無法相容的任務,兩制裡的素人也具有互相排斥的功能,已如前述。國民法官制要是真能納入兩制的特色,那不叫「融合」,叫「拼裝」,根本不可能運作。

所以翻開立法院打算在本月臨時會強渡關山的那份法案,你很快就發現,陪審制的精神蕩然無存,素人陪審團免受職業法官干預、獨立做出判決的特色,完全被閹割,剩下的只是被職業法官溫言軟語「啟發」、輕言細語「釋疑」、甜言蜜語「指引」,照著專業權威的腳步走。6名參審員或許有少數天生反骨或硬頸的,最好要有心理準備,再怎麽堅持,也贏不了以3位職業法官為核心的「穩定多數集團」。

「委任直選」、「雙首長制」甚至「中華民國」國名都是拼裝來的..

台灣人對號稱「融合」的事情應該司空見慣了,加減會有免疫力:例如在1996年大家受夠了半世紀都是「蔣總統」,想要爭取「總統民選」,中國國民黨的前職業學生馬英九,卻提出所謂「委任直選」的新選制,蛤?又「委」又「直」聽攏嘸。

很簡單,就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代會提名習皇帝、香港的區議會提名林鄭特首,吹說融合了選舉與內定兩種不同的舉才管道,骨子裡不外就是「獨裁」兩字。好在李登輝當年知道民氣可用,打臉馬英九,完成了台灣首次真正的民主選舉。對了,「職業學生」不也是「留學生」與「抓耙仔」兩種人才融合而來的異形?結果呢?

再如我們中央政府獨有的「半總統制」或「雙首長制」,也是拼裝出來的畸形憲政體制。表面上是融合了總統制與內閣制,其實造成總統與行政院長的定位紊亂、互動尷尬,一個有責無權、一個有權無責。

台灣人已經習慣「拼裝」上路?

歷史一再証明:兩種制度若勉強拼湊,產生的新制度往往抹殺了兩制的優點、卻遺留了兩制的缺點,就像遺傳學的定律:好的基因常是隱性、壞的基因多半顯性。

最後,不能不終結到我們這個備受吞打的國家本身,直到今日仍然頂著一個拼湊出來的國名「中華民國(台灣)」,一方面要維持法統、另一方面又要表彰主權,兩種完全相悖的主張勉強結合,就是如此不倫不類的名稱。

最可悲者,當前全世界都以台灣稱呼我們,只剩下我們自己不敢正名,怕激怒一個全人類的公敵中國政府。

有人指出民進黨的〈行動綱領〉第28條明訂「建立陪審制度」,自1999年以來20多年未曾修改過,現在多數執政了,卻公然背離政黨理念;但是如果你翻出民進黨黨綱的〈正常國家決議文〉,應該看到2007年就宣示要為台灣「正名」,請問兩年前「東奥正名運動」的遭遇如何?今年稍早國營事業正名之議又如何?

你能相信政客嗎?你要接受他們拼裝出來的主張嗎?

本文授權轉載自綠色逗陣網站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