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勝選後,中方要求台灣新政府承認體現一中原則為核心意涵的九二共識未果,對台作為開始從冷處理轉向對抗模式,而且對台灣的外交封鎖出現「升級版」。
如何面對中國對台灣的外交打壓並予以突圍,一直是台灣社會關切的問題。有人說台灣會被中國有效打壓,是因為用了名不正言不順的中華民國國號所致,只要自我正名為台灣,問題雖不能立即解決,但應該會減輕許多。馬前政府與國民黨主張,既然台灣國參與的障礙是中國,搞好兩岸關係,讓中國不會對台灣有疑慮而打壓,台灣自然會有國際空間。
前者以為只要名正就會一切都順,頭過身就過,實在過於簡化台灣處境的問題,也低估中國的意志與影響力;而後者只會讓台灣成為中國的外交附庸,失去外交自主的能力,還會讓主權進一步蒸發。
嚴防「一中原則」國際化
在討論斷交問題時,常以為斷掉邦交就會損害我國的主權。但實際上有邦交只代表這兩國有正式外交關係,但沒邦交不必然代表這兩國彼此不承認對方是個國家。根據蒙特維多公約對國家的認定,是土地、人民、與獨立行使主權,不是別國的承認。與台灣斷交的國家當然可以宣稱他認為台灣不是國家,或他主張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但這些都不影響台灣的具體狀況。
不過,隨著台灣邦交國數目越來越少,中國宣稱台灣不是國家的正當性變大,而台灣捍衛主權的國際支持力道也會隨之減弱。雖然邦交國對台灣的實質影響不大,但如果老是只看到斷交的消息,還是會加深國人對於台灣國際處境「邊緣化」的憂慮,讓北京的「一中原則」國際化。如果讓中國為所欲為、不用擔心有任何後果,只會鼓勵北京進一步軟土深掘。台灣對此須有對應措施。
或許以台灣的實力,也可以反拿幾個邦交回來,讓北京知道他的天羅地網不是滴水不漏,且全世界也因此會察覺北京能力有限,讓其他非邦交國也會蠢蠢欲動。只是這個作為傷害北京的成分高於台灣經營永續外交,因為今天我們可以搶過來,明天還是可能被中國搶回去。這樣與中國進行邦交競賽不是台灣對外關係經營的長遠之道,也變相淪入過去「漢賊不兩立」的漩渦。
也有人建議乾脆開始進行修憲與公投以為反制,反正中方已經在改變現狀,沒有理由我們還要單方面不作為。但修憲與公投的本質是為了台灣內部的政治改革,不需要也不應該與兩岸及外交事務綁在一起。我們應依照台灣政改的時程與需要穩步進行,不要把修憲與公投當成兩岸關係的籌碼,如果中國打壓台灣,台灣就加速修憲、制憲與公投,那如果兩岸關係還不錯,是否就不要憲改了呢?這只會使台灣的政改進程被附加不必要的限制,對台灣絕對不是好事。
預防斷交帶來主權空洞化
同樣的,很多人也說實質關係是最重要的,因此搞一些象徵性抗議動作只會激怒中國,是沒意義的。不過,台灣與瑞士的經貿量大於中國與瑞士的經貿量,但是這個實質關係並沒有帶來台灣對瑞士關係的擴展。而在所有的實質關係上,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是最驚人的,但是台灣對中投資與巨量經貿往來,並未帶來觀念的改變,連部分學者主張「經貿互賴可以增進安全與互信」的功能都沒有,反讓台灣進一步成為中國的囚犯。
因此,該怎麼做才能把力量放在可以操之在台灣、北京完全沒轍,但又會讓北京有具體感受的作為上?
舉例來說,或可考慮將台灣派駐國外的代表處與大使館全面正名,起碼在護照上讓台灣與中華民國並排並列,全面凸顯「台灣就是台灣」的國際存在感。其次,也可先從非邦交的民主國家開始,在國會推動凸顯「台灣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分」的聽證會與國會決議,也把台灣駐在非邦交國的辦事處提升為代表處、代表處提升為領事館等。由於領事館還不是大使館,但又有官方身分,也讓該非邦交國有一定的模糊空間,需注意的,就是要避免被主張為這是中國派駐該國的另一個領事館。
日前奈及利亞代表處被迫改名與遷館的情形十分值得注意。我國駐奈及利亞雖是商務代表處,但有簽證功能,還是能以正式國名掛牌,現在中方施壓要求這些都不能被允許。如果在其他非邦交國類似情形也開始出現,顯示中國對台灣的國際封鎖出現「進階版」,不僅要斷絕正式邦交,還要求與台灣已經斷交的國家明確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並要求這個國家在對台接觸要能體現一中原則。
這也讓人想到十年前委內瑞拉的案例。當年查維茲與美國全面鬧翻,在急需中國協助下就對台灣動手,先是無故取消(且未通知我國)我國人90天免簽證的優惠,接著口頭通知我方駐委辦事處所有人員的工作簽證不再延期,也不再發新的簽證,形同逼迫關閉駐委國的辦事處,之後也不對台灣人民發入境簽證。如果有台灣人民因工作需要必須進入委內瑞拉,就需要用其他國家身分入境。之後才會傳說,有台商表示要入境委內瑞拉需有「台胞證」才能取得簽證。
由於從1960年代到現在,中國與其他國家在建交時,囿於當時實力限制,多無法在建交時強制要求該國政府「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因此在對中國宣稱其對台灣主權的主張時,在世界各國會出現「知悉」、「認知到」、「了解與尊重」等為自己保留不「一定認同」空間的字眼,中國在當時也只能吞下去。但現在中國實力遠較當時強大許多,台灣更要明察這些建交公報,避免中國利用其國力迫使這些國家改變立場。
與邦交國建立多重合作關係
蔡總統此次出訪提到與邦交國關係不再是單向的援助,而是雙向的經貿合作。這個方向雖然正確,卻也把邦交國看小了,更將外交的潛能放在經貿事務上,還可能以為這些國家都只是向台灣要錢的弱雞。事實上,台灣若干邦交國雖然窮,但在外交上卻不弱,還可能幫助台灣與部分非邦交國的關係,或是讓台灣可透過一些邦交國的合作計畫強化與部分非邦交國的關係。
李登輝總統時代開拓了台灣─中美洲峰會,扁政府時代仿效這個峰會,開啟了台灣─南太島國峰會,在既有的雙邊關係外,加上了多邊關係。如果可以好好利用,這些多邊關係不僅會改變雙邊關係的本質,還能作為台灣與該區域其他非邦交國的合作平台,並促進台灣與域外大國(非邦交國)的合作關係。部分邦交國與某些國家有特殊關係,可以提供台灣與這些國家合作接觸的契機。
中美洲峰會與亞太經合會,是台灣總統與美國國務卿甚至是美國總統可以面對面接觸的唯二場合。難道南太峰會不能提供台灣與日本首相、澳洲總理、或是紐西蘭總理見面寒暄的機會嗎?美國當年用巴基斯坦與中國眉來眼去,甚至還搞個祕密腹瀉外交,奧蒂嘉與普丁關係密切,難道不能協助台灣與俄羅斯的溝通嗎?
中國對台的國際打壓,還會落到國際組織上,特別是聯合國相關組織。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有個重點,就是透過參與國際治理強化台灣自我的永續發展能力,這是求生存的需要。其次才是建立存在感。聯合國一方面因功能不彰,同時也容易被中國施壓與利用,台灣在談國際組織的參與時,要揚棄聯合國中心主義,不僅聯合國以外的單位要多考慮,甚至可以根據台灣的強項或是需要,與友好國家合作(邦交與非邦交),另行創造出新的多邊單位,以符合台灣發展的需要。
畢竟面對中國對台國際封殺的升級,「維持現狀」或是「不招惹中國」的舊思維是不夠的,台灣要有新思維以反制中國改變現狀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