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名國中歷史教師投書媒體指出,108課綱中國歷史大幅刪減,甚至連學生最感興趣的三國歷史都被刪除,讓課綱「去中國化」再次受到討論。不過,教育部長潘文忠強調,新課綱沒有所謂去中國化的問題,是特別強調各區域間的互動與關聯。
過去在討論新課綱草案從「中國史」改為「東亞史」時就引發論戰,如今108課綱上路第2年,國中八年級的新課綱從這學期開始,一篇投書又引起注目。
歷史老師投書:108課綱中國史沒劉邦也沒武則天
台北市歷史教師沈渝投書《聯合報》認為,在為了容納更多東亞發展史,中國史勢必精簡,但刪甚麼?如何刪?才是關鍵。他在文中指出,殘存在課本上的只剩貌似生活化、實則生硬的制度史,以及淡化中華本位,強調長久以來東亞已形成的共同文化圈的民族交流史。
沈渝並表示,中國史上最偉大的漢唐盛世幾乎在台灣新世代記憶中消失、同學也聽不到期待已久的三國歷史,還說歷史課本中幾乎不再有「人物」,沒有劉邦也沒有武則天。
他批評,新課綱只有表面的文化敘述,彷彿成了沒有鋼筋的豆腐渣工程。
國家教育研究院教科書發展中心主任楊國揚表示,國中八年級必修歷史是一週1節,在「略古詳今」的架構下,編寫不會像過去完全採用編年體的寫法,所以國教院也很難要求教科書商一定要編入那些特定內容,但老師在教學上可有很大的彈性。
不再強調人物,新課綱可能很生硬
台北市北安國中歷史老師李宜真表示,中國的歷史被定位在東亞歷史上的一塊,在比例上有關中國史的部分當然少了很多。他認為這些少的部分,會讓有些老師覺得,以前的歷史課可以有比較多的故事與人物,比如三國演義、魏晉南北朝講世說新語這些故事都很有趣,但現在比較像是主題式,人物與故事都消失了,所以讀歷史的趣味度也消失了。
尤其,現在108課綱有彈性課程,李宜真指出,有些學校一週只有1堂歷史課,對老師可能就非常吃力,他舉例,談人才培養的歷史,課本只告訴你隋唐是科舉、魏晉是九品官人法,然後各朝代是怎麼做,很生硬,對學生而言都是專有名詞,但在段考的壓力下,老師又無法補充故事,只能盡力把課上完。
「對老師應該是很大的挑戰,因為要讓學生的眼睛不閉起來很困難」李宜真直言,畢竟他們才13、14歲,且國小完全沒學過中國史,又沒有人物小故事,這跟他說這些歷史上重要的變革,「那些都很重要沒錯,但以國中來說,真的有點困難。」
潘文忠:沒有去中華化,是強調各區域間的連結
另一名不具名國中歷史老師也說,「老師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上,要讓孩子對於演變的過程有記憶點,對我來說是新的備課挑戰」,他擔憂,新課綱與以往編年式的教學不同,是以主題式的方向教學生,學生對於朝代的概念可能沒有以前深刻。
不過,同時他認為這也是個機會。他表示,舊課綱實施久了,三家教科書走向基本差不多,但新課綱在「略古詳今」的架構下,教材各有特色,內容不盡相同,「所以我覺得要放下過往的一些『這個一定要教』的這種想法」,這是一個適應的過程,在教學上,時間雖然有限,但枝微末節變少了,往另外一個方向想,就是要帶學生去抓大方向的改變,這裡面應該是有一些老師們可以去發揮的空間。
潘文忠強調,沒有去中國化的問題,新課綱是以培養未來世界公民素養的目標來進行課程規劃,在整個國際互動之下,其實各區域的之間的互動性及交互影響是非常密切,因此特別強調台灣、中國與世界史之間的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