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大選後美國更加分裂 汪浩:中共恐趁美內亂之時擴張

美國政治

美國總統大選尚有6州未完成開票,民主黨候選人拜登(Joe Biden)僅需再拿下一到二州便達勝選門檻,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則於威斯康辛州、密西根州、賓州、喬治亞州及內華達州提出選舉訴訟,但在密西根州和喬治亞州皆遭法官駁回,川普不排除訴諸最高法院裁決。

不少台灣民眾擔心拜登親中,國際政治及經濟專家汪浩對《信傳媒》表示,「就算拜登當上總統,天也不會就塌下來。」因為拜登仍受國會與電郵門醜聞牽制,不過「對台態度無疑會轉向曖昧低調」。

除了拜登,台灣更該憂心的或許是美國愈來愈分裂、極化,汪浩指美國若陷入混亂、自顧不暇,中共感到自身實力相對增強後,很可能會進一步向外擴張。

共和黨向工人靠攏、民主黨遭菁英綁架

「美國兩黨政治過去幾十年來最大的變化,就是兩黨『易位』,」汪浩說,「左派的民主黨與勞工關係變調,成為東西兩岸菁英的代表;右派的共和黨與華爾街關係惡化,改為工人階級發聲。」

華爾街金融菁英、矽谷科技菁英、華府政治及學術菁英還有代表這些人的主流媒體,他們聯合起來支持拜登,汪浩指拜登「只不過是他們用來反對川普的代理人」。

民主黨這次收受的政治捐款高達3.8億美元,勢必得對金主有所回饋,汪浩認為「民主黨等於是被這些菁英綁架」。

就算共和黨輸掉執政權,他們依然認同川普的勞工與群眾路線是成功的,畢竟總統大選雙方差距極小,汪浩認為「共和黨會更積極地往這個戰略方向前進」。

「這表示兩黨的歧異會越來越大!」汪浩說,「這次選舉不僅沒有解決這個問題,甚至還讓它更加惡化。」

那麼,為何共和黨、民主黨會出現「盟友/支持者翻轉」的劇變?

川粉、川黑對決背後是「全球化衝突」

「它本質上是一種對全球化的回應,」汪浩說,「美國的問題,在於菁英與勞工階級的矛盾,全球化得益者與受害者的衝突。」

汪浩曾於《年代向錢看》節目中解釋,全球化下的自由貿易促成供應鏈外包,華爾街金融資本與歐美跨國企業(如蘋果)、東亞技術管理承包商(如富士康)以及中共管理的中國廉價勞工,形成一個金字塔結構。

該結構導致美國中西部製造業工作機會流失,尤其是汽車、煉鋼、家電產業,而教育程度較低的白人首當其衝。

相對地,大都市的服務業高度發展,增加不少工作機會,然而白人勞工卻難以流動到這些產業,他們面臨全球化下進入美國的移民之競爭,一方面他們也難遷移至這類服務業聚集的都會區。

汪浩認為川普的民粹路線,以及前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桑德斯(Bernie Sanders)的社會主義方案,都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然而代表民主黨主流想法的拜登等人身為既得利益者,並未看見問題,甚至不承認它的存在。

汪浩細數,美國2016、2020年總統大選、美國期中選舉、英國脫歐和首相選舉的民調「都失準」,他將之歸咎於主流媒體的「機構效應」,導致偏見影響民調的基本參數設置。此為示意圖。(圖片來源/pixabay)

台灣地位不會倒退回2016年前

美國分裂與極化造成的動盪,以及中國伺機而動的威脅,對台灣固然是一大隱憂,不過若從近期來看,汪浩認為拜登仍會與台灣維持良好關係,並繼續對台軍售。

「美國過去4年通過許多友台法案,台灣地位不至於倒退回2016年前。」汪浩表示,「不過,拜登首要考量還是不要得罪中國,因此不會像川普那樣積極提升台美關係。」

拜登與川普的美中關係定義截然不同,拜登認為「美國首要敵人為俄國,中國只是一個競爭對手」,也曾公開聲明自己將撤銷關稅、中止貿易戰,而且不會追究中國對疫情的責任。

至於供應鏈重組,汪浩指拜登仍會往這個方向前進,鼓吹美企回流、多元化生產鏈、分散風險,只是推動程度恐怕不如川普政府。印太戰略會持續下去,因為它涉及的不僅是美國單方問題,而且拜登主張多邊主義、加強盟國合作,和日本、澳洲、印度會維持密切關係。

不過,拜登會避免與中共發生直接衝突,南海爭議上不會和川普一樣強硬明確,可能重拾美國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的「模糊策略」,例如2016年菲律賓南海仲裁案,美國國務院雖支持判決,卻也沒有對違反仲裁的中國做出特別譴責。

台灣終究得靠自己

「台灣和民主黨交手的經驗應該蠻充足的,」汪浩說,「而且從歷史上來看,台灣外交、國安官員與民主黨官員和智庫的交往還比較深遠。」

汪浩認為台灣與拜登政府來往並不是很大的問題,畢竟從美國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到歐巴馬,台灣和民主黨已有一定熟悉程度,而且「拜登的人都是老面孔」,即傳統政治菁英或圈內人。

反倒是2017年川普以「局外人」身分入主白宮時,台灣還比較手足無措,因為不知道怎麼跟川普帶來的新人打交道。

台灣是否得對中共更加戒慎小心,汪浩回應:「那當然,不過台灣本來就必須一直保持高度警戒,從來不能單靠美國。」他強調,「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先自救人家才會來救你。」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