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面下的護國神山—美中對峙讓國際海纜越往台灣集中

產業脈動

無論是工作或是日常生活,如今網路已串連了整個世界,但很難想像,肩負著全球網路數據流量,居然是靠著一條條躺在深海之中的海底纜線串起網路的連線。根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指出,目前約有300條海底電纜乘載著全球99%的網路數據流量,換句話說,這些海纜肩負著全球網路連通的重要任務。

其中,橫跨太平洋海纜系統有20餘條;目前台灣則總共有4個國際海底電纜登陸站,分別位於淡水、八里、頭城、枋山等地,而鋪設在海底深處的海底電纜業務,電信龍頭中華電信也參與了其中3座。

海底電纜撐起國際網路的骨幹

海底電纜之所以這麼重要的原因在於,它提供了兩地之間的傳輸服務。簡單來說,現在一般民眾日常所需的網路,就是靠著遍佈深海之中的無數海底電纜所連接起來,不管是用手機發送一段影片給國外的朋友、或是用戶正在使用Google、YouTube、Facebook等等,就得靠者這些深埋在海底的電纜。正因為海底電纜幾乎承擔整個全球網路的通信,一旦出現故障,後果很可能就會不堪設想。

中華電信國際分公司副總經理陳錦洲印象深刻地說,「記得是在2006年,有個恆春大地震,當時13條海纜全斷了,那時候造成整個東南亞地區1個月的通訊幾乎都不順。」這也使得國際間對於新建置的海纜更加注意抗震標準,避免再經過當時地震的區段。

「因為台灣就是海島國家,我們與國際連線主要就是靠著海纜。」中華電信執行副總林榮賜則補充,雖然台灣目前也有衛星訊號可使用,但由於衛星的通訊容量比起海纜的容量還要小,衛星傳輸還遠遠不能取代海底電纜。這也凸顯了海底電纜的重要性。

台灣海底電纜發展史,最早追溯至日治時代

據了解,台灣最早的第一條海底電纜就位於頭城,從1910年的日治時代發展開始,至今該海纜已經有110歲,作為電報使用;直到1979年台灣有了第一條同軸海纜(台灣至琉球),當時的國際語音電話靠的就是同軸海纜,不過當時該條海纜的頻寬也僅有28MB;隨著1989年第一條光纖海纜啟動之後,頻寬就陸續從20TB一直到現在的100多TB。 

一般來說,海底電纜可分為國際、國內海纜2種。林榮賜也說,像目前國內離島金門、澎湖、馬祖幾乎都是採「複式設計」,搭配著海底電纜、微波、衛星三道防線來維持離島的網路安全。

他舉例,目前離島都有2條海底電纜連接至台灣本島,如果其中一條海纜斷了,還有另一條海纜可以使用;但若是不幸2條海纜全斷了,就會啟動第二層的微波訊號,但是微波又容易受到天氣的影響,這時如果微波的方式也無法順利通訊,那麼就會採用第三層的衛星通訊,但是微波訊號跟衛星訊號的頻寬數相當有限,必須是不同階段的層級備援。

談到近期中國抽砂船在馬祖盜採砂石導致埋在海砂中的海底電纜裸露,這也讓中華電信相當苦不堪言,因為必須協調海纜船來維修,但海纜船只要出港一天就要80萬元,林榮賜指出,萬一遇到颱風天或是海象不佳,這些費用都得照算,因此光是台馬(台灣連接馬祖)國內海纜前陣子斷裂,中華電信光是海纜船費用就花了將近2千萬。

國際海纜走向聯盟化趨勢而不是私有化

陳錦洲也指出,早期2000年在國際海纜興盛階段時期,有許多私有海纜爭相各自投資,但下重本投資之後才發現一旦海纜斷裂,全數損失就得自己認賠,也必須單獨負擔後續的高昂維修費,這也是為什麼後來的國際海纜都轉向「聯盟化」,因為可以分攤維修支出所導致的投資風險。

中華電建置國內外海纜時間將近50年的時間,至今在全球也建置27條海纜,其中12條是登陸台灣的海纜,其餘15條則是布建在各個國際上。隨著網路頻寬需求每年以倍數成長,加上台灣成為國際重要樞紐,中華電信也規劃將在未來3年內再建置3條國際海纜。

陳錦洲指出,其中一條則為東南亞日本二號海纜(簡稱SJC2),而這條海纜的特別之處就在於採用雙點登陸方式,有別於以往海纜單點登陸,避免日後若海纜斷了可透過陸纜方式備援,又或是陸纜斷了也可以透過海纜備援;其餘2條也將參與投資連接至東亞、美國的跨國海纜,不過因為目前合約尚未抵定,仍無法透漏投資細節。

美中貿易戰讓國際海纜越往台灣集中,凸顯海纜戰略地位

陳錦洲則觀察,「2003年當時Google還沒有進到台灣的時候,台灣的聯外網路頻寬都還不到1TB,但去年聯外的頻寬台灣已經來到25TB,今年年底則預估可達到51TB,幾乎是翻倍成長,成長率也比香港來得高。」

「的確是因為現在中美的緊張關係,登陸香港的海纜投資都受到影響。」陳錦洲指出,海底電纜的重要性也跟國家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隨著大型科技業者來台設立資料中心,也紛紛積極參與投資海纜,預估台灣未來幾年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海底電纜需求,因為「資料中心就像是人體大腦,可是人體也需要血管,這就是海底電纜的角色。」

一名電信業人士也分析,當全球科技公司、線上串流影音平台OTT業者都相繼投資連至台灣的海纜,會讓台灣的海纜戰略地位越來越重要;從國安的角度來說,若頻寬越往台灣集中,台灣也就相對越來越安全。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