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社群」一詞如今被廣泛使用,彷彿一種理所當然的常識,而且被認為──這很重要──跟線下社群相同。但其實不然。虛擬社群是具有共同想法、信念或興趣的個體所組成的社交網路,儘管在很多情況下,他們之間存在著地理和政治界線。
社群媒體會創造出認同感
嚴格說來,虛擬社群令人想起政治學家兼歷史學家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在1983年對現代民族主義的分析中所指的「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這是一種情感性與創造性過程,藉此在廣大的地理和社會差異上創造出一種共同價值感。對安德森而言,國家是一種人類建構的群體,激勵人們感覺自己好像充分歸屬於國家,能夠為了追尋共同目標而死於戰場,或跟隨一支足球隊到世界各地。
社群媒體也創造出想像的共同體,方法是推廣共同的價值與信念感,還有使用圖像、修辭和信念的共同「語言」,以及某些人能歸屬於線上世界的感覺。線上社群很少會產生安德森所指的感受強度,即人會因此為某個使命獻出自己的生命,就如同現代民族主義的狀況(不過激進團體確實會使用社群媒體達到相同目的)。
儘管如此,線上社群依然會產生一種認同感和共同意義,能夠從外界辨識出共同的興趣及目標。
傳統社群受疆界所限,虛擬社群則有排他性
1993年,美國評論家霍華德.瑞格德(Howard Rheingold)將虛擬社群定義為「當足夠多的人帶著充分的人類感情進行足夠多的公眾討論,而在網路空間裡建立個人關係網時,從網路中出現的社交群體」。雖然社群的傳統定義受到疆界所限(通常是地理限制或家族限制),但虛擬社群卻存在於網路空間。它們可能是排他性的,並以不符合自身特徵的說法來定義自己。
例如「Reddit」留言板「TheDonald」就將自己定義為「永無休止的集結,獻給第四十五任美國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J. Trump)」。這個多達38萬人的團體將唐納.川普稱為「爹地」和「至高帝王」(the God Emperor),並藉由反對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唯智主義(intellectualism)等等來創造認同。
對「The Donald」的歸屬感是透過象徵符號來培養的,從「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紅色棒球帽,到不斷出現的美墨邊境圍牆議題,以及不受知識份子或挑剔之人所阻礙且具有獨特髮型的肥胖白人男子卡通人物。
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可能一樣孤獨
這類虛擬社群與現實社群的相似之處,在於它們都提供一種共同的世界觀和個人定位;它們反映、附和了某人對這個世界的感受及意見。而且它們往往帶來一種令人安心的感受,讓人覺得自己是正確的。它們也能透過集會與公開聚會擴散到線下世界,在這些場合裡,象徵符號和琅琅上口的口號,如「讓美國再次偉大」、「築起高牆」創造了一種情感上的歸屬感及安全感,至少對於川普的支持者是如此。但對於其他數百萬人──女性、黑人、移民族群──則不然,川普的政策,以及他的右派、白人至上主義、厭女支持者所造成的仇恨與暴力文化煽動,都危害了這些族群。
就如同印刷媒體及全國性報紙會將人們聚集在安德森所說的「想像的共同體」,社群媒體網站也能創造一種共同價值、族裔、支持的感覺;兩者差異在於社群媒體報導的激增,以及它們支持的多重、互相競爭的利益。虛擬社群不需要由地理、性別、族裔或經濟狀態的慣俗來定義,不過在負擔能力、網路取得、語言技能上依然存在屏障。
虛擬社群建立在一群人的傳統概念上,這群人是透過共同目標來定義的,並藉由共享該目標來跟他人區隔。虛擬社群也跟現實社群一樣,能提供可能未曾謀面的人與人之間的支持、資訊、接納、友誼(而且反過來還會輕視、譴責他們認為對該社群價值觀並不重要的觀點)。正如作家兼記者強.朗森(Jon Ronson)所表示的,社會排斥或線上「羞辱」在虛擬世界中導致的寂寞感和孤立感,可能跟現實世界一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