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礁攻防》天然氣接收站 台北港若取代觀塘 將面臨三大難題

公共議題

(讀者投書-作者為美國德州農工大學電機博士。本文不代表《信媒體》立場)

為了不讓桃園市大潭的藻礁因蓋第三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時受到影響,推動藻礁公投的朋友、部分環保人士和學者提議以台北港來做為第三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替代方案。

因為藻礁議題,先前經過詳細水文、海象等可行性評估的觀塘第三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規劃案變得好像不夠專業,而讓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選址又變得好像是在海邊的空地上順手畫出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架構和連結管線那麼簡單,這些紛紛擾擾的看法經得起工程與經濟的現實面考驗與檢驗嗎?

台北港面臨的三大問題

就工程的可行性和經濟效益,我們來看台北港要成為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所面臨的問題:

一、碼頭的長度:

標準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的船長約290~330公尺,加上安全距離,碼頭須有足夠的長度才能停靠LNG船。

目前台北港現有碼頭長度超過300公尺的碼頭及其後線腹地都已有指定用途(貨櫃、散貨、客運等),其他的碼頭都不夠長,台北港如要作為天然氣接收站無法利用現有的碼頭,必須另覓合適地點。

以目前台北港的現址來看,必須從長期規畫(2026年以後的637公頃)的用地中勻出,而且台北港海域外側的海底是觀音山系造山崩塌的地質,砂層淺薄,大小尺寸型的卵礫石層極厚,目前水深10~15公尺,如欲填土造地,須挖出卵礫石,LNG船停泊碼頭的水深必須至少15公尺。

二、天然氣聯外管線:

如果台北港變成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氣化天然氣必須利用海底管線或陸地管線運送到用戶端(大潭電廠)。

從台北港南端到大潭電廠直線距離約40公里,利用海底管線以ㄇ型出海及上岸,管線長度視海床及沿岸條件而定,估計所需長度約50~60公里。也許有人會認為直接沿海岸線鋪設即可,此點,必須顧慮到管線將成為海岸阻絕設施,對軍事、漁民活動、河川排水、海岸地形地貌極為不利。

海底管線所經過的地方是觀音山系造山崩塌的地質及廢彈拋棄區,鋪設天然氣管線的工程及日後的維護是否可行,有待評估。

而且海底管線在用戶端大潭上岸時,必然穿越爭議中的藻礁區,才能進入岸上隔離站接管至計量配氣站,無論採用明挖工法或潛盾工法施工,必須干預藻礁區至少200公尺以上的寬度。對藻礁生態造成的影響反而比目前中油三接的迴避方案還要嚴重,至少中油三接迴避方案沒有觸及藻礁實體。

如果是舖設陸地管線,一個可能的路徑是沿著快速道路61號或台15線道路鋪設,但61公路與15號公路大致重疊,且61公路在本區間內只有部分是平面,大部為高架道路。

據了解,此區間的路肩、高架底下的平面道路車道下都已鋪設各種管線,包括輸油管群、電信管線群、電力管線群等等,幾乎已無空間可以埋設一條大型天然氣管線。而且台電已通過環評,將在此區段架設地下超高壓電力輸送線箱涵,須用很大空間。根據職安法規,天然氣與高壓輸電線在空中的距離必須是5公尺以上,在地下的安全距離雖未訂,但應該更嚴格。

三、有效的服務用氣者:

中油三接(觀塘)除了供氣給主要的顧客大潭電廠外,也可以透過已經建立的天然氣管網供應給其他市場,如工業用戶配合政策「油改氣、煤改氣」、北部地區日益增加的民生用天然氣、或支援其他發電廠(如台電通霄電廠,民營的新桃、國光、長生等電廠)。觀塘三接的完工可成為北部環狀供氣管網系統中一個重要的供應節點。

若在台北港,管線恐要另外鋪設

如果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由觀塘移到台北港,要供氣給大潭電廠必須先克服上述管線鋪設的困境,而且要進入桃園市、台北市、新北市等城市的天然氣管網,必須另鋪設其他管線,才能與現有管網連接,非常耗時費事,恐不符北部產業與民生用氣日益增加的需求量。今年1月24日寒流期間,中和地區因天然氣供應不足而引發民怨,即為警訊。

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選址必須經過詳細的氣象、海象、水文、管線路徑等評估,及考量如何最有效的服務用氣者。愛護藻礁的朋友不希望因為蓋觀塘三接而影響到藻礁生態,熱心的為中油、為政府思考替代方案,其用心值得肯定,但是接收站的選址還是要回歸到工程的可行性、經濟效益及如何最有效的供氣給需要者,更何況為了發展再生能源及穩定供電,蓋天然氣接收站已刻不容緩!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