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實戰》台灣電商排名重新洗牌 落後群爭取「敗部復活」的兩個關鍵

企業管理

我們在上一篇文章中,跟大家探討商業的底層邏輯,用萬能思路幫企業解決難題。

今天我們就繼續運用這個思路,來看一般企業如何解決實際的經營問題。

我們就以目前最熱門的電子商務市場來舉例。

台灣電商不跨出國門,市場天花板就是2300萬人

若有一間企業已經在電子商務市場裡耕耘許久,慢慢被拉開差距,這時候他又應該如何反超呢?

先來看一下市場狀況:

要做市場分析,首先就要設想一下市場天花板。

受限於物流、資本、運營能力、語言與文化,台灣本土電商要跑出台灣並不容易。

如果電商只停留在台灣,假設電商目前佔整體零售業的3成多,那當有一天他將全台灣的零售業都併吞進來,眼前的整體市場的營收規模大約還可以成長3倍。

我們上一講談到,商業的底層邏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幫用戶創造最大價值。

一間電商要在這個營收天花板之內做到消費者效益最大,他就必須考慮:

如何服務最多人;

如何幫人創造最大效益。

受惠於疫情,電商近期得以高速成長,但如果只考慮台灣市場,那整體市場的胃納量受到兩個限制:

2300萬人的整體購買力;

2300萬人滑手機選物的時間。

也就是說,台灣的電商只要服務無法跨出國門,他的營業基礎最多就是2300萬人、他的瀏覽量的上限就是台灣2300萬人整體滑手機的時間、他們的營收規模就是2300萬人的購買力上限。

如何讓消費者更省時省力下,得到最適合商品

由於疫情肆虐,全國三級警戒、學校停課、部分公司也改成遠距上班、線上作業,所以這一陣子國人人均上網購物的比例和購物的時間,很可能都已經達到未來10年之內的上限。

疫情結束之後,購買力勢必有一部分會回歸到傳統零售、娛樂、餐飲與服務業、網路瀏覽的時間可能也會暫時到達拐點後往下走。

在成長有限、使用時間也有限的情形之下,企業要擴大競爭優勢,就只能從對手那邊挖取流量與市場份額。

在這個前提下,如何縮短人購物到購買中所花的時間,讓人在最短時間內用最低成本找到最符合自己效益的商品,就變成未來競爭的關鍵。

實體零售業裡,這一點做的最完美的是costco, 他的商品品項不過4千多,少了對手一到兩個數量級,但獲利卻是最高。因為對於他的用戶來說,購物品質、退貨成本、購物價格、所需選購的時間都是最低。

如果今天市場尚未飽和,那大肆擴充商品品項、擴大生態系可能是優選,但當市場趨近於飽和,每個人滑手機的時間達到了上限之後,如何讓消費者更節省時間與精力,得到最適合的商品,就比商品品項多寡重要得多了。

在這個前提之下,電商的營運策略就應該聚焦在:

最短時間內找到所要的商品(算法)。

最小化用戶可能的選擇 (透過算法壓縮sku,壓縮毛利空間,確保商品價優、值高)。

最小化退貨成本(透過算法篩選最不容易被退貨的品項)。

最短時間內配送(算法、前置倉、物流效率)。

敗部復活關鍵一:預測消費者需求

這幾年,國內電商的版圖有了變化,原來的龍頭被人超車,遠遠地拋在腦後。

我們不對個別公司置評,但身為消費者的你,可以很輕易的比較新舊龍頭中,誰的商品數比較多?誰的商品比較吸睛?誰的產品價格比較優惠?誰的搜尋空間比較短?誰的配送速度比較快?

相信你還沒比完,就已經知道企業勝敗的原因了。

但話說回來,難道落後者就沒有機會再超車嗎?

當然不是如此。

身為一個消費者,我們最切身的感受就是國內電商的水平相較於國際市場上的領導者,在服務的質與量上其實都還有很大、很大提升的空間。所以電商之間的商業競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只要把握以下兩點,落後者要再彎道超車,亦大有可能。

我們從以上幾點分析可以知道,電商選物與預測消費者需求的能力已經成為未來競爭的關鍵,與其提供消費者完善的選擇,不如做出讓消費者不能拒絕的有限商品組合。

這樣一來節省了消費者選物的時間、降低了物流、倉儲、運營的壓力、節省了消費者時間與金錢的成本、將廣告成本反映在售價上,縱然短期壓低毛利率,但長期來看必能從對手那裡補足損失的利潤空間。

有量才有價,除了以量制價,更能往上延伸版圖到製造、設計與生產領域,方能更近一步鞏固電商版圖。

今日Amazon、costco的自有商品份額都已佔營收的重要組成部分,台灣的零售通路自有品牌亦是大行其道,台灣電商沒有製造的基礎,加以市場胃納量也有限,走自有品牌也許並非上算,但輔佐一些具有策略合作意義的生產商,用資本、通路的力量去撞大聯盟內的生產者,建構自己的商品生態系,想必是未來競爭的重點。

敗部復活關鍵二:算法

第二,在我們上述提到的電商營運策略中,每一項都有一個共通的特點,就是算法。

電商和一般企業不同,使用者的生命週期、行為軌跡、使用偏好,通通能被完整的記錄下來,此外,商品的進、銷、存、退,物流的配送邏輯、司機的表現良窳、客戶貢獻度多高低,通通可以被完整的分析。

在此前提之下,如果能妥善的運用算法,那在各個層面上都提升個一丁半點,最後加總起來,整體的營運效率差異就非常可觀了。

考量公司競爭力的差距,想必落後的公司在算法的建構上,應該也是遠遠落後,更有甚者,也許到現在還是靠幾個落後時代已久的老人在擬定「策略」也說不定。

反之,若要重新急起直追,甚至彎道超車,就必須聚焦在算法之上,痛定思痛,從底層開始建構算法能力,然後在每個環節追上對手,甚至重新拉開差距,假以時日,自然可以重新站上風口,完敗對手。

從個人化的層面來看,國內的幾大龍頭花在營銷的心力遠大於算法的建置與投資,在算力的提升上,都還差得老遠,這也是競爭尚未結束,落後者猶有可為的關鍵。

既然算法這麼重要,但一般的企業別說算法了,連資訊建設的能力與人力都不足,又要怎麼奢談算法呢?

算法要有用,分析能力比導入更重要

別急,算法不是火箭科學,一來沒有那麼難,二來算法要有用,真正的核心還不是在算法的導入與選擇,而是在問題拆解與解題的能力。

現代電商的運營中,最常使用的算法來來去去就是那幾個,也早都有人建構與實驗,懂得用的人拿來用就好,根本就已經不是什麼祕密了,但知不知道要往這個方向走?知不知道怎麼導入?知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才是真正的關鍵。

一但真正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又能釐清解題思路,有了行動的方法和步驟,那導入算法再到產生效益,不過只是個選擇,不過分分鐘的事。

談完了電商的大戰略,也許你會想,我又不是龍頭公司,如果今天才要進入這個市場,要怎麼與這些大象比拼?又要怎麼從頭開始建構算法的能力呢?

下一講,我們就來繼續跟大家分享,小企業怎麼建構解題的思路與能力,最終受惠於算法,培養降維打擊的能力、甚至彎道超車,一舉站上時代的風口。

謝謝你與我們一起參與企業實戰,我們下一講再見!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