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持續,民眾也期盼7月12日三級警戒能如期降級,恢復正常的生活。目前國內已有多種居家快篩試劑產品,專家也認為快篩試劑確實是簡便、有利即時隔離陽性者的檢測方法。
不過台大醫院檢驗醫學部主任周文堅提醒,在低盛行率的情況下使用家用快篩試劑,可能會導致大量的偽陽性結果,反而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另外,病毒量低或處於發病晚期之患者進行家用快篩試劑,可能會有偽陰性問題。」
為了解決民眾對於新冠肺炎篩檢策略及檢驗方式,以及關於印度Delta變異株的疑問,台大醫院在今(6)日舉辦線上記者會,邀請專家來為民眾一一解答。
染疫出現症狀後1、2個月,病毒仍可偵測到
周文堅先指出,目前新冠病毒的檢測方法包括:
1. 抗原(Antigen)檢測:主要偵測針對病毒組成的蛋白
2. 核酸(Nucleic acid)檢測:主要為即時定量聚合酶鏈鎖反應(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此外,尚有恆溫核酸擴增法,例如恆溫環狀核酸擴增法(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主要用於家用型核酸檢測。
3. 抗體(Antibody)檢測:針對人體遭感染後,免疫反應產生的血中抗體進行偵測。
而許多民眾也好奇染疫與檢驗隔越久,會有哪些差異?
周文堅指出,根據科學研究結果,在新冠病毒感染後、臨床症狀出現的前一週,核酸檢測就可能測到病毒,診斷的空窗期較短。「當症狀發生後,或是病毒量較高的時候,偵測更容易;若是症狀出現後的1、2個月,病毒還是可以偵測得到。」
他也提到,抗體通常在症狀出現後的2、3個星期,才開始測得到,且能持續很久。「這些時程隨每位病人的免疫力狀態有差異,無法一概而論。而抗原檢驗,因為敏感度遠低於核酸檢測,在病毒量高峰期時,比較能測得到,診斷的空窗期也較長。」
時陰時陽好困擾?影響檢測敏感度的4大因素
至於影響檢測敏感度的因素有哪些?周文堅表示包括:
1. 病程:採檢時的體內病毒量 (高峰期、康復期)
2. 採檢方式:鼻咽、下呼吸道抽吸液、痰液(疾病管制署檢驗手冊)。其餘如唾液、鼻腔、漱口水,也有相關研究。
3. 當病毒量很少時,逼近偵測的極限時,有可能會時陽時陰
4. 不同機台之偵測極限(Limit of detection)也會有一些差異
「定期快篩」靈敏度跟PCR不相上下?
而美國國衛院6月30日公布,經過實驗確認,每3天做1次的抗原快篩,跟實驗室的PCR方法,都可以提供98%的靈敏度,可望成為高效篩檢工具,也可以有效節省成本跟時間。媒體問到目前國內廣篩政策,是否可考慮參考這樣的方式推行定期抗原快篩,提升社會防疫安全程度?
對此,台大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陳宜君表示,美國防疫政策是以減災為主,所以建議跟背景是大家都承認PCR比較敏感,「但若定期且密集地做篩檢時,第一可以了解族群的發生率跟盛行率,第二是在社區或居家快篩得知陽性時,可近性很高,能更快居家隔離避免疫病散播。」她也表示,相對於PCR需要醫事人員做採檢,可近性在很多國家或地區是比較困難的,也得等結果出來後再做回覆,來預防疾病散撥出去,2個策略其實不相上下。
周文堅則表示,台大醫院比較37名受試者快篩和PCR檢驗結果,發現針對CT值較低的高傳染力族群,抗原快篩準確率高,也確實是好的偵測方法,「但要注意病程、採檢部位、採檢方法、採檢品質,都會影響檢測敏感度。」
Delta傳染期達18天!台大醫:入境者3採可望圍堵
研究顯示Delta病毒傳染期平均可達18天,面對印度Delta變異株的威脅,全球也有一些基因定序的策略,台灣是否有一些防患未然的方式可做?
台大醫院檢驗醫學部副主任張淑媛指出,Delta變異株至少已在96國流行,相較於Alpha英國變異株,感染Delta病毒的年輕個案增加4-5倍,「Delta變異株的病毒量高、重症率高,且無症狀比例低、病程進展快,對抗體治療反應較差,在體內轉陰時間較長,到較不具傳染力的階段,Ct值大於30,平均需要18天。」
張淑媛指出,目前國內檢疫天數為14天,日前指揮中心專家會議也討論是否需延長檢疫時間,不過若檢疫期間再用居家快篩,即便真的染疫,3度採檢也應可檢出,因此專家決議暫不延長檢疫時間。